全国服务热线:400-009-0862
云南
当前位置:主页 > 导考资料 > 面试资料 > 西南 > 云南 >
南诏德化碑太和城遗址
添加时间:2017-12-20
  太和城和《南诏德化碑》
各位朋友,在1271年前,有一位彝族首领在苍山第十七峰,佛顶峰的缓坡上建立起了洱海地区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就是太和城,而这位首领就是两年后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的皮罗阁。
“太和城”为彝语,意为“建在山岗上的城”。它西倚险峻挺拔的点苍山,东临碧波万顷的洱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太和城内最高的一个山包上,皮罗阁不惜征用大量劳力,把整个山顶削平,建了一座城中之城,时逢唐王朝赐给南诏《金刚经》,故名金刚城。公元766年,南诏王阁逻凤为说明不得已叛唐,而在太和城的王宫门外立了被誉为“云南第一大碑”的《南诏德化碑》。
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这块歌颂着南诏王丰功伟绩的《南诏德化碑》也曾仆倒于荒烟蔓草中,被当地老百姓当作神石敲碎煎服,因而碑文剥落,仅存700余字。而当年雄踞一方的古城和巍峨的宫殿早已荒废,只留下些残垣断壁在静静的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然而,在1257年前,却在这里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护国战役——天宝之战。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南诏德化碑文去重现当年的这一壮阔乐章。
请听第一乐章:不堪受辱,起兵反唐。
唐朝初年,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严重威胁着唐王朝的西南地区,为打击吐蕃在洱海地区的势力,唐王朝支持南诏王皮逻阁,建立了地方政权南诏国。并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但随着南诏国的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强大,这是唐王朝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开始不断欺压南诏。天宝年间,由于唐玄宗昏庸,宰相杨国忠专权,奸臣当道。公元750  年,面对唐军压境的威胁,南诏王阁逻凤带着妻子去拜谒云南太守张虔陀。不想这个骄淫的边官不但调戏了阁逻凤的妻子,还乘机敲诈勒索他。阁逻凤“冲天一怒为红颜”,起兵攻陷了姚州城,张虔陀被逼饮鸩自杀。由此拉开了天宝战争的序幕。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乐章:结义吐蕃,大败唐军。
堂堂的大唐帝国岂能容得下小小的南蛮对它的权威进行挑战,天宝十年,唐朝发兵,派鲜于仲通率兵6万来征讨南诏。阁逻凤一再谢罪求和,但刚愎自大的鲜于仲通根本没把阁逻凤放在眼里,他想用6万大军来踏平南诏,南诏无奈被迫应战,联合吐蕃,大败唐兵,仅鲜于仲通一人独身逃脱。战败的大唐就此罢休了吗?不,于是就有了
第三乐章:大败唐军十万,不忘唐朝旧恩。
天宝十三年唐王朝再次派出李密帅10  万大军南征。仍然落得全军覆没,李密沉江而死。各位请看,在碑文的上方有“流血成川,积尸雍水,三军溃纽,元帅沉江”几句话来概括当时战争的惨况。在这次战争中,南诏虽然大获全胜,但阁逻凤想到的是“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面对累累尸骨,南诏王下令收葬,在西洱河边建了“万人塚”。并命清平官郑回撰写了《南诏德化碑》,希望“怨终”仍归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赤子之心如托碑间。青山为证,洱海和声,1200多年过去了,这一块象征着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平昌盛的丰碑依然矗立在此,向人们诉说着那段不平静的历史。各位朋友,今天的太和城历史之旅即将结束了。站在德化碑前,遥望苍洱,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金戈铁马和阁逻凤的雄才伟略,正是这块意义非凡的《南诏德化碑》敲开了唐朝与南诏两国友好的大门,为40多年后的苍山会盟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笔!
 

上一篇:云南简史

下一篇:观音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