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话:
- 400-009-0862
- 邮箱:
- zhongyuanbotu@126.com
兵团之歌
添加时间:2017-12-19
兵团之歌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在很多人眼里这可能只是一句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可是对于我们的父辈——新疆兵团军垦第一代来说,这就是他们人生的真实写照。
何谓“献青春”,当年我们的父辈们随大部队解放完新疆后,响应国家政策,就地转业。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所有指战员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用屯垦戍边的方式来守卫我们的祖国边疆。可是真的要扎根边疆,就必须把子孙后代留在这片土地,才能真正安心扎根边疆。如同我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学课本里写到的:祖国不要求你们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作为,只要求你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我们每一位兵团儿女永远都谨记在心的。
新疆到现在都被很多人看作是不毛之地,更何况六十几年前,几十万军垦战士如何能让年轻的姑娘随他们来到这戈壁荒滩上结婚、生娃生活一辈子呢。这些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战士们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像耕牛一样在戈壁滩上垦荒,也不怕大冬天在零下三四十度跳进冰水里抢修水利。他们只怕没有亲人的生活,没有了盼头。于是,无数将士找到王震将军要老婆。王震将军请示了党中央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南老家,招了八千女兵,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纪录片《八千湘女上天山》。这些十六七岁的湘妹子,很多是瞒着父母偷偷报名,并跟随大部队来到新疆的。她们谁也想不到,这一别,很多人在父母有生之年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五十年代初有两万多山东女兵来到新疆,加上八千湘女,依然远远不能解决几十万军垦战士的婚姻家庭问题。后来广大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60年的江苏支边青年,63年的9万上海知青,随后的武汉,天津,北京,各地的知识青年纷纷来到新疆,当时影响知识青年最深的一句话: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去,大有作为!有的人甚至因为一首新疆民歌爱上新疆,来到新疆从此留在新疆。
我们兵团的标准家庭模式基本上都是:父亲是转业军人,母亲是知识青年或者支边青年。当年无论是山东女兵、八千湘女,还是这些大城市来的知识女青年,哪一个不是风华正茂,情窦初开,怀着对生活、爱情、革命事业的忠贞向往来到这戈壁荒滩的。可最后,几乎全部都经组织介绍,跟我们的军垦战士组成家庭,在祖国边陲生儿育女,守卫边疆。中国人自古以来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在这里彻底被颠覆。无数个家庭,父亲是北方人,母亲是南方人,一个吃米,一个吃面,一个吃辣,一个不吃辣,家庭变成了一辈子没有硝烟的战场。父亲说一种方言,母亲说一种方言,作为兵团第二代的我们,母语只能是标准的普通话。可是谁敢说他们不懂爱情,现在的年轻人能因为生活习惯迁就对方多久?一年,两年?而我们的父母则相互迁就包容了对方一辈子啊。这些军垦战士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我们国家的解放事业,等他们终于可以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三四十岁,甚至年龄更大。可是谁说他们就没资格享受爱情,婚姻和家庭呢!而我们的知识女青年们,也可以称呼她们为军垦女战士,在最初看到戈壁大漠时只知道哭,到最后靠他们自己肩扛手拉建立起我们新疆一座座戈壁新城。为了祖国的安定,为了国家的需要,也有很多真的是被这些英雄战士所吸引,最后与战士们组成千千万万个兵团家庭,孕育了兵团第二代,第三代,最终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些军垦战士亦或是军垦女战士,虽说他们没有像现代年轻人充分的自由来决定自己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但他们用汗水和生命谱写着一首首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
何谓“献终生”,年轻的时候长期住地窝子,加上新疆的冬天气候寒冷而又漫长,有几个军垦战士没落下风湿关节方面的病呢。新疆盐碱地很多,水质硬,常年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劳作,老一代兵团人里得肝癌,肺癌,胃癌的人非常多。军垦战士们在我们新疆5400公里长的边界线上,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曾经,身怀六甲的孙龙珍烈士为了保卫每一寸土地,壮烈牺牲在边境线上。到现在被习主席接见过的夫妻哨所--马军武,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守着边关哨所23年,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兵团人的坚守和责任。当老一代兵团人到了六七十岁,离退休的年龄,子女都大了,很多人突然想真正为自己活一把的时候,却都永远地长眠于新疆这块土地了。
落叶归根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第一代兵团人梦想成真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思乡的开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孽债》电影再现了上海知青从云南回城的生活,也扰乱了新疆几十万知青及他们后代的心。知青回城政策一开始是一家只允许一个孩子回城,大部分家庭都选择让家里最小的男孩子回城。出生于国家生育高峰期(七十年代初期)的我们那时多数都是十三四岁,正值青春期,虽然有很多向往回到大城市,但还有很多同伴并不欢迎这个回城政策,因为它又一次造成我们和亲人,骨肉分离。但在我们父母眼里,他们的家乡,无论怎样都要比新疆好千倍百倍,尤其来自大都市的更是想方设法都要把自己的子女弄回城。以上海知青为例,那个年代,上海普通市民的住宿条件总所周知地狭小,三代人挤在12平米的房间都是常事。在生活成本非常高的上海,猛然间要接收一个从来没有感情基础的青春叛逆的孩子,搁谁都不太情愿。因此也出现了很多监护人不愿意接受孩子回城,而造成兄弟姐妹感情破裂的家庭矛盾。最后即便千辛万苦回城了,无数个单独回城生活的孩子也时刻牵动着远在新疆的父母的心。
记得那个年代还有一部电影《十六岁的花季》,里面的陈菲儿和原野都是新疆回沪知青子女的孩子,寄居在亲戚家里的他们同病相怜.....其实生活远比电影残酷,现实生活中无数个回城的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苦苦挣扎地生活在不属于他们的城市里。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后来出人头地,但大部分孩子因为想早早独立,初中毕业后都没有上高中,而选择了上中专技校。因为那个年代,技校是包分配的,有个工作意味着可以离开亲戚的家,自己独立生活了。可是技校的工作技能和学历对于现在社会职场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父母也会认为是自己当初的选择耽误了孩子。几乎所有的知青都想早点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去守在孩子身边,有的甚至因为无法调动只能放弃组织关系,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大部分人最终是“回不去”的,因为心已经留在了他们生活和战斗过三四十年的戈壁大漠上,新疆已经成为刻在他们骨子里,烙在他们心上的第二故乡了!
若干年后再去看这问题,没有谁对谁错,回城的孩子跟亲戚的矛盾也只是南北方文化差异的碰撞而已。当今天无数的游客提起老军垦和知青对新疆的贡献时总是唏嘘不已,而还生活在新疆的第一代兵团人,已经所剩无几了。无论长眠于地下的,还是回城的,以及留下的,没有任何人对他们当初的选择后悔,这种经历将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任何人可以夺走,也没有任何事可以代替!
“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复员”是现代兵团民兵的最真实写照,虽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不复五十年代的辉煌,但正因为有了新疆兵团这些职工战士一代一代的坚守,才有了边疆的稳定,才有了中原国土的安宁与和平,才有了新疆在一带一路带动下的经济腾飞!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在很多人眼里这可能只是一句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可是对于我们的父辈——新疆兵团军垦第一代来说,这就是他们人生的真实写照。
何谓“献青春”,当年我们的父辈们随大部队解放完新疆后,响应国家政策,就地转业。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所有指战员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用屯垦戍边的方式来守卫我们的祖国边疆。可是真的要扎根边疆,就必须把子孙后代留在这片土地,才能真正安心扎根边疆。如同我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学课本里写到的:祖国不要求你们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作为,只要求你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我们每一位兵团儿女永远都谨记在心的。
新疆到现在都被很多人看作是不毛之地,更何况六十几年前,几十万军垦战士如何能让年轻的姑娘随他们来到这戈壁荒滩上结婚、生娃生活一辈子呢。这些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战士们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像耕牛一样在戈壁滩上垦荒,也不怕大冬天在零下三四十度跳进冰水里抢修水利。他们只怕没有亲人的生活,没有了盼头。于是,无数将士找到王震将军要老婆。王震将军请示了党中央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南老家,招了八千女兵,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纪录片《八千湘女上天山》。这些十六七岁的湘妹子,很多是瞒着父母偷偷报名,并跟随大部队来到新疆的。她们谁也想不到,这一别,很多人在父母有生之年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五十年代初有两万多山东女兵来到新疆,加上八千湘女,依然远远不能解决几十万军垦战士的婚姻家庭问题。后来广大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60年的江苏支边青年,63年的9万上海知青,随后的武汉,天津,北京,各地的知识青年纷纷来到新疆,当时影响知识青年最深的一句话: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去,大有作为!有的人甚至因为一首新疆民歌爱上新疆,来到新疆从此留在新疆。
我们兵团的标准家庭模式基本上都是:父亲是转业军人,母亲是知识青年或者支边青年。当年无论是山东女兵、八千湘女,还是这些大城市来的知识女青年,哪一个不是风华正茂,情窦初开,怀着对生活、爱情、革命事业的忠贞向往来到这戈壁荒滩的。可最后,几乎全部都经组织介绍,跟我们的军垦战士组成家庭,在祖国边陲生儿育女,守卫边疆。中国人自古以来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在这里彻底被颠覆。无数个家庭,父亲是北方人,母亲是南方人,一个吃米,一个吃面,一个吃辣,一个不吃辣,家庭变成了一辈子没有硝烟的战场。父亲说一种方言,母亲说一种方言,作为兵团第二代的我们,母语只能是标准的普通话。可是谁敢说他们不懂爱情,现在的年轻人能因为生活习惯迁就对方多久?一年,两年?而我们的父母则相互迁就包容了对方一辈子啊。这些军垦战士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我们国家的解放事业,等他们终于可以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三四十岁,甚至年龄更大。可是谁说他们就没资格享受爱情,婚姻和家庭呢!而我们的知识女青年们,也可以称呼她们为军垦女战士,在最初看到戈壁大漠时只知道哭,到最后靠他们自己肩扛手拉建立起我们新疆一座座戈壁新城。为了祖国的安定,为了国家的需要,也有很多真的是被这些英雄战士所吸引,最后与战士们组成千千万万个兵团家庭,孕育了兵团第二代,第三代,最终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些军垦战士亦或是军垦女战士,虽说他们没有像现代年轻人充分的自由来决定自己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但他们用汗水和生命谱写着一首首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
何谓“献终生”,年轻的时候长期住地窝子,加上新疆的冬天气候寒冷而又漫长,有几个军垦战士没落下风湿关节方面的病呢。新疆盐碱地很多,水质硬,常年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劳作,老一代兵团人里得肝癌,肺癌,胃癌的人非常多。军垦战士们在我们新疆5400公里长的边界线上,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曾经,身怀六甲的孙龙珍烈士为了保卫每一寸土地,壮烈牺牲在边境线上。到现在被习主席接见过的夫妻哨所--马军武,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守着边关哨所23年,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兵团人的坚守和责任。当老一代兵团人到了六七十岁,离退休的年龄,子女都大了,很多人突然想真正为自己活一把的时候,却都永远地长眠于新疆这块土地了。
落叶归根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第一代兵团人梦想成真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思乡的开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孽债》电影再现了上海知青从云南回城的生活,也扰乱了新疆几十万知青及他们后代的心。知青回城政策一开始是一家只允许一个孩子回城,大部分家庭都选择让家里最小的男孩子回城。出生于国家生育高峰期(七十年代初期)的我们那时多数都是十三四岁,正值青春期,虽然有很多向往回到大城市,但还有很多同伴并不欢迎这个回城政策,因为它又一次造成我们和亲人,骨肉分离。但在我们父母眼里,他们的家乡,无论怎样都要比新疆好千倍百倍,尤其来自大都市的更是想方设法都要把自己的子女弄回城。以上海知青为例,那个年代,上海普通市民的住宿条件总所周知地狭小,三代人挤在12平米的房间都是常事。在生活成本非常高的上海,猛然间要接收一个从来没有感情基础的青春叛逆的孩子,搁谁都不太情愿。因此也出现了很多监护人不愿意接受孩子回城,而造成兄弟姐妹感情破裂的家庭矛盾。最后即便千辛万苦回城了,无数个单独回城生活的孩子也时刻牵动着远在新疆的父母的心。
记得那个年代还有一部电影《十六岁的花季》,里面的陈菲儿和原野都是新疆回沪知青子女的孩子,寄居在亲戚家里的他们同病相怜.....其实生活远比电影残酷,现实生活中无数个回城的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苦苦挣扎地生活在不属于他们的城市里。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后来出人头地,但大部分孩子因为想早早独立,初中毕业后都没有上高中,而选择了上中专技校。因为那个年代,技校是包分配的,有个工作意味着可以离开亲戚的家,自己独立生活了。可是技校的工作技能和学历对于现在社会职场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父母也会认为是自己当初的选择耽误了孩子。几乎所有的知青都想早点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去守在孩子身边,有的甚至因为无法调动只能放弃组织关系,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大部分人最终是“回不去”的,因为心已经留在了他们生活和战斗过三四十年的戈壁大漠上,新疆已经成为刻在他们骨子里,烙在他们心上的第二故乡了!
若干年后再去看这问题,没有谁对谁错,回城的孩子跟亲戚的矛盾也只是南北方文化差异的碰撞而已。当今天无数的游客提起老军垦和知青对新疆的贡献时总是唏嘘不已,而还生活在新疆的第一代兵团人,已经所剩无几了。无论长眠于地下的,还是回城的,以及留下的,没有任何人对他们当初的选择后悔,这种经历将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任何人可以夺走,也没有任何事可以代替!
“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复员”是现代兵团民兵的最真实写照,虽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不复五十年代的辉煌,但正因为有了新疆兵团这些职工战士一代一代的坚守,才有了边疆的稳定,才有了中原国土的安宁与和平,才有了新疆在一带一路带动下的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