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话:
- 400-009-0862
- 邮箱:
- zhongyuanbotu@126.com
原子弹爆轰试验场导游词
添加时间:2017-12-19
各位游客:大家好!走出了王洛宾展厅,下面我将带大家走进靶场一观,如果说前面我们所了解的一切都是为原子弹这个神圣的家伙服务的活,那么靶场则是真刀真枪的爆轰试验场地,你那看一个个隆起的小山包,那么的神秘、那么地与天地相和协,熟不知在它的腹内都藏着一个又一个爆轰车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就在这里孕育诞生,这些连绵起伏的小山包曾孕育了怎样的一个民族伟大的创举!
“靶场”又称“爆轰试验场”,是原国营二二一厂六分厂,是专用于爆轰试验的场所。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270平方米,位于二二一厂甲区西北部,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34公里的坡地草原上。由于试验目的和规模不同,试验场有六个有整体浇筑的钢筑混凝土机械室、炸药或武器存故室、钢板试验墙、土质防护坡,砂坑等构筑物组成的608、610、614、636、651、656号试验2号,一个有钢筋混凝土靶墩的170—1号和一个170—2号天然临时试验靶场,2个试验废物掩埋坑等三部分组成。分别进行爆轰冲击波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等其中,第一颗爆炸前的1964年6月20日1:1冷爆试验在656工号进行。于1995年5月11日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探秘。
现在我们进入靶场的车间一观,靶场内共有七个车间,第一车间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当时锯炸药用的,因为锯的时候会产生摩擦,从而会引起爆炸,因此就一边锯一边浇灌凉水,起到冷却的作用以免引起爆炸。当年的工作人员就是在如此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之下进行这项非常危险的工作的。大家还可以看一下墙壁四周的这些照片,这都是当年参加原子弹和氢弹研究的老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于敏等。这是记载他们当年忘我工作时的一些照片。
第二车间: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第一个防寒弹的模型,代号为1292号,它真正的体积比模型还要大一些。因为我们第一颗原子弹是放在很高的铁架上进行的塔爆,它只能用飞机空投,所以它不能用于实践中,所以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那些已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曾嘲笑我们是有弹无枪,所以在七个月以后的1965年5月,我们的科学家就又研制出了第一颗飞机运载的导航弹。于1966年10月又成功地进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
第三车间:这个仪器是在蘑菇云形成之后,对周边环境的中放射性物质的测试用的。对蘑菇云中的颗粒进行研制和分析的。在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呈放原子弹的102米的铁塔被炸毁的情况,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塔的下半部分;这些是一线工人和科技人员当时穿的一些防护衣和戴的防毒面罩,由此可见,当时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防护的措施又是多么的简陋。
第四车间:这是1960生产于河南洛阳的东方红牌发动机,这是用于爆轰试验时冲击波造成的电线短路时,它可以起到临时发电的作用。
第五车间:从四面的照片上我们可看到西海镇昔日的全貌,在这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到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时的总控制室的现场,它与我们这里的布局也有点相似。大家都知道当年新疆罗布泊爆炸试验现场的总指挥是张爱萍将军。而且在纪念碑上还可以看到将军留下的十二个大字。
第六车间:这里陈列的这几台仪器,都是我们的老科学家们研制的,这些外表看似笨重的仪器,最终还是为我国研制出了高度精密的原子弹、氢弹及一些更精巧的武器。在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援助中国的条约,撤走了所有图纸和专家留给我们二二一基地的是一片空白,但我们的科学家科研人员没有被压垮,他们通过艰苦卓绝的研究终于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代号569,这是苏联撕毁协议的日子,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特殊的日子。
第七车间:现在我们走进的这个是—代号656,这是由三个车间组成的车间,这里主要是做一些试爆前的准备工作。
现在我们走进这个大的观测车间,大家看到的这个大圆孔,这是用来观测在外面的场地进行爆轰试验时,通过这个孔可以从各个角度和方位来观测爆轰时的情况。在它的旁边呢是亚洲第一坑,这是个20米×20米的深坑,这个坑在当年主要是用来填埋一些废弃物的,在坑的四周立有石碑,是二二一厂退役时所立,以警示后人不要在这里开采利用,这个坑的安全系数是很高的通过二二一厂的处理。如今,坑的周围已是芳草萋萋,鲜花争艳,也有鸟儿在其上面生蛋孵化。
好,在给大家介绍了靶场所有的车间之后,大家对整个原子城一定有了比较全面认识和理解了。可敬、可爱的“两弹”人在艰苦卓绝的秘密历程中,走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谱写了无数个献身事业的感人故事,如今他们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他们退役了,他们离去了,离去的是那么无声无息,宛如沧海之一粟又平静地归如大海一般,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继续激励着后来人。
“靶场”又称“爆轰试验场”,是原国营二二一厂六分厂,是专用于爆轰试验的场所。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270平方米,位于二二一厂甲区西北部,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34公里的坡地草原上。由于试验目的和规模不同,试验场有六个有整体浇筑的钢筑混凝土机械室、炸药或武器存故室、钢板试验墙、土质防护坡,砂坑等构筑物组成的608、610、614、636、651、656号试验2号,一个有钢筋混凝土靶墩的170—1号和一个170—2号天然临时试验靶场,2个试验废物掩埋坑等三部分组成。分别进行爆轰冲击波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等其中,第一颗爆炸前的1964年6月20日1:1冷爆试验在656工号进行。于1995年5月11日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探秘。
现在我们进入靶场的车间一观,靶场内共有七个车间,第一车间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当时锯炸药用的,因为锯的时候会产生摩擦,从而会引起爆炸,因此就一边锯一边浇灌凉水,起到冷却的作用以免引起爆炸。当年的工作人员就是在如此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之下进行这项非常危险的工作的。大家还可以看一下墙壁四周的这些照片,这都是当年参加原子弹和氢弹研究的老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于敏等。这是记载他们当年忘我工作时的一些照片。
第二车间: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第一个防寒弹的模型,代号为1292号,它真正的体积比模型还要大一些。因为我们第一颗原子弹是放在很高的铁架上进行的塔爆,它只能用飞机空投,所以它不能用于实践中,所以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那些已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曾嘲笑我们是有弹无枪,所以在七个月以后的1965年5月,我们的科学家就又研制出了第一颗飞机运载的导航弹。于1966年10月又成功地进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
第三车间:这个仪器是在蘑菇云形成之后,对周边环境的中放射性物质的测试用的。对蘑菇云中的颗粒进行研制和分析的。在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呈放原子弹的102米的铁塔被炸毁的情况,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塔的下半部分;这些是一线工人和科技人员当时穿的一些防护衣和戴的防毒面罩,由此可见,当时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防护的措施又是多么的简陋。
第四车间:这是1960生产于河南洛阳的东方红牌发动机,这是用于爆轰试验时冲击波造成的电线短路时,它可以起到临时发电的作用。
第五车间:从四面的照片上我们可看到西海镇昔日的全貌,在这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到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时的总控制室的现场,它与我们这里的布局也有点相似。大家都知道当年新疆罗布泊爆炸试验现场的总指挥是张爱萍将军。而且在纪念碑上还可以看到将军留下的十二个大字。
第六车间:这里陈列的这几台仪器,都是我们的老科学家们研制的,这些外表看似笨重的仪器,最终还是为我国研制出了高度精密的原子弹、氢弹及一些更精巧的武器。在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援助中国的条约,撤走了所有图纸和专家留给我们二二一基地的是一片空白,但我们的科学家科研人员没有被压垮,他们通过艰苦卓绝的研究终于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代号569,这是苏联撕毁协议的日子,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特殊的日子。
第七车间:现在我们走进的这个是—代号656,这是由三个车间组成的车间,这里主要是做一些试爆前的准备工作。
现在我们走进这个大的观测车间,大家看到的这个大圆孔,这是用来观测在外面的场地进行爆轰试验时,通过这个孔可以从各个角度和方位来观测爆轰时的情况。在它的旁边呢是亚洲第一坑,这是个20米×20米的深坑,这个坑在当年主要是用来填埋一些废弃物的,在坑的四周立有石碑,是二二一厂退役时所立,以警示后人不要在这里开采利用,这个坑的安全系数是很高的通过二二一厂的处理。如今,坑的周围已是芳草萋萋,鲜花争艳,也有鸟儿在其上面生蛋孵化。
好,在给大家介绍了靶场所有的车间之后,大家对整个原子城一定有了比较全面认识和理解了。可敬、可爱的“两弹”人在艰苦卓绝的秘密历程中,走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谱写了无数个献身事业的感人故事,如今他们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他们退役了,他们离去了,离去的是那么无声无息,宛如沧海之一粟又平静地归如大海一般,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继续激励着后来人。
上一篇:青海茶卡盐湖景区导游词
下一篇:王洛宾展厅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