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话:
- 400-009-0862
- 邮箱:
- zhongyuanbotu@126.com
原子城展厅导游词
添加时间:2017-12-19
各位游客,大家好!在了解了“两弹”人的艰苦创业史之后,下面请随我进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展厅”一游。
原子城展厅共有八个展室,分别为“英明决策,艰苦创业,勇攀高峰,无私奉献,横空出世,和平利用,今日原子城”等八小展厅。
1958年,在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决策和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青海省海北州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基地。1974年以后被称为“国营二厂”为便于对外界保密称“青海矿区”。
为展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铭记该基地的光荣历史,弘扬和培养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基地”精神,激励一代又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海北州委、州政府在二二一厂原址,建立了原子城展馆,旨在秉承优秀的光荣传统,以励后人参观纪念。
首先请大家到这个小型放映厅,观看一部反映当时建设都和爆轰试验的国产黑白专题纪录片,相信会给大家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
(纪录片观完后,请大家来到第一个小展厅)。
第一个小展厅:《英明决策》
各位游客:这是第一展厅《英明决策》,大家不会忘记1945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不久苏联也研制成功了原子弹两个超级大|摩国,为了争霸世界,挥舞着核大棒,在世界各地耀武扬威,不可一世,1945年8月6日和1945年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共死伤33万人,制造了惊天动地的历史悲剧,也使世人看到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五十年代初,美发动侵朝战争,公然叫嚣要使用核武器,并在日本建立核武器基地,核讹诈、核威慑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军官公然主张,使用小型原子弹和核大炮,封锁共产党中国大陆和攻击敌方的满州基地,完成新的进攻任务,美国1953年曾讨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面对核竞争,核讹诈,核威慑,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极力主张中国发展核事业,中国发展核事业力量被迫而为的。1951年夏,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主席,1935年因发现人工放射性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杰出科学家约里奥口居里,对她即将学成返回祖国的学生—中国放射性化学家杨承宗曾建议说:“请转告毛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拥有原子弹”。1953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做出了发展我国核工业的决定,二二一厂基地正是面对这样一种国际环境而开始建设的。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撰写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飞机和大炮,而且还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又指出:“搞一些原子弹氢弹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1957年下半年,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的李觉遵照中央指示,带领选址专家小组在四川、青海等7个地点开始选址,最后综合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居民分布等状况,选定在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这里水源丰富,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少,只有1715户牧民。且四面环山,极有利于守卫。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型盆地。1958年,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代表批准了选址报告,从此,金银滩草原就成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
第二个小展厅:《艰苦创业》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展厅《艰苦创业》。
1956年10月15日,中央政府与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政府在莫斯科正式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1957年10月,中苏政府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特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模型和图纸资料。并派专家在我核工业系统工作
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停止供给设备核材料,全图压我国取消发展核武器的计划。赫鲁晓夫曾断言: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1959年研制基地前期工作展开。1962年12月,中央青委协调集13个部门,15000人的施工队伍,携带500台设备,300辆汽车进入金银滩草原,与期到达基地的队伍会合。由李觉任总指挥,全力突击抢建。1963年底基地主要工程和水电暖路全部建成。1963年3月所有在北京攻克原子弹的科研人员全部迁往基地,接着抢建配套工程和福利设施,到1964年6月基本竣工。只用了1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3万平方米建筑工程。1962年下半年,中央批准了实现核实验的“两年规划”即争取在1964年,最退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并成立了由周恩来任主任的15人专门委员会。1963年8月原二机部部长刘杰来基地检查工作,为鼓舞士气,他提出:“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名称就以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59年6月即596作为代号,寓为“争气弹”。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促进了研制和实验工作的进程。
冬春季的金银滩草原风雪弥漫、寒风凛冽。建厂初期,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条件格外艰苦,在漫漫风沙中搭起了三顶帐篷。故此,有中国的核研制是由“三顶帐篷起家”的说法,大家不论职位高低,一律穿着配发的棉帽,棉大衣,大头鞋,风餐露宿,建起了草原“干打垒”平房,地下窝棚,半地下室宿舍。
大家都知道,选择平均3120公尺的地方进行大规模建设,要克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高寒牧区气压低,氧气少、少烧不升,加上高原气候多变,人们一年四季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万余名建设大军怀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挖土方,建厂房,修铁路,筑公路,同时还要自己动手开荒种地,饲养牛羊,到湖边打鱼补充生活物资。
他们战天斗地,克服种种困难,用四年时间,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第三个小展厅:《勇攀高峰》
这是第三个展厅《勇攀高峰》。
建厂和核研究初期,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十分缺乏,北京九所和基地先后派出各类技术干部前往上海,西安等地学习,并以“以老带新”的办法,突出培训骨干。后来,从祖国各地抽调的科技骨干展开了科技攻关“大会战”。在技术攻关中,广大科技人员按照“理论设计,试验和生产人员想结合,领导专家,工程技术和生产工人相结合”的两个“三个结合”方针,在千万次试验中,寻找结论,突破了科研和生产中的一道道难关。在十分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想方设法完成了科研任务,创造了奇迹。他们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仍用土法上马,用手工操作特殊的零部件加工,铀部件加工。甚至一边浇水一边用钢锯锯炸药,十分危险。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全国有900多个单位协调攻关,解决了几百项技术课题,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原理和武器化。
1964年6月6日在基地爆轰现场进行了1:1全弹爆轰模拟试验,这次试验只是一次冷试验,标志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即将走向成功。1964年8月20日,第一颗原子弹在基地全部加工装配、验收完毕,开始启运到罗布泊实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毛泽东主席闻讯后,高兴地说:“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邓小平在1966年3月30日视察基地时题词:“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要做到。”此后,基地科研人员和广大职工再接再厉,仅用了7个月便研制成功核航弹,也就是机载原子弹,并且一次性空投成功,之后又投入氢弹的研制,到1967年5月,第一颗氢弹从设计生产、试验、工作完成,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试验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据资料记载,我国前16次核爆炸产品都是由221厂基地研制成功的,并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了多种型号的战略性武器装备部队。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国庆35周年庆典时,通过天安门广场的“车风三号弹头”也是该基地研制生产的。
第四个小展厅:《无私奉献》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第四展厅《无私奉献》。
大家面对的这些伟大人物,都是对我国“两弹”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三十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职工干部扎根基地,不畏艰险困苦,为核研制默默无闻的奉献出了各自的青春年华“我愿以身许国!”这就是千上万名基地人的誓言;也是参加核事业科学家们的心声。在那个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严峻时刻,周光召、朱光亚、程开甲、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于敏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隐姓埋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像“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以后立即乘船回国,1958年8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上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28年间,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已经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他,在戈壁滩气温零下30度之际,他亲自到井下检测信号,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像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在试验富士通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在他急着从青海飞往北京的飞机快要在首都机场降落时,飞机却意外的爆炸了,他光荣的牺牲了。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他仍旧把有关资料紧紧地抱在怀中,不肯松开…像世居金银滩草原上的1715户牧民9000多名群众,当他们接到迁移命令后,为了祖国的核事业,没有提任何条件,毅然卷起铺盖拆下帐房,赶着27万多头(只)牲畜,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迁居他乡。表现了高度的舍小家顾国家的民族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三年自然灾害给基地建设带来巨大困难的时候,为了保证研制和试验计划按时完成,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仅1960年,粮食部门从全国各地调拨青海省海北州政府为基地调拨数百万斤黄豆,牛羊4万头只,使基地建设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这里没有硝烟弥漫金戈铁马的壮烈,但这里却有着不为名利,保安建国的荣耀。
第五个小展厅:《横空出世》
这是第五展厅《横空出世》。
1964年6月6日,在二二一基地爆轰试验场成功进行了1:1全弹爆轰模拟冷试验,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爱萍将军欣然作诗一首并赠朱光亚及九所全体同志:“祁连雪峰耸人云,草原儿女多奇能,炼丹修道沥肝胆,应时而出惊世闻。”
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建国15周年的喜悦之际,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对首次核实验作出了周密的部署,一个代号“投蓝”的重大行动已在最高等级的绝密状态下悄然 进人了倒计时。此时,新疆罗布泊一座102米的铁塔傲然挺立,围绕铁塔方园60公里的范围内,布置了近百种效应物,防化部队进行最后演练。
10月16日15时,在中国西部的一声憾天震地的巨响,让中华儿女扬了眉,吐了气,个个精神抖擞。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一位海外华裔记者激动的写道:“在海外中国人民的眼中,那蘑菇云是中国人怒放的精神花朵,那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写在半壁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由此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人,对门住着当地的一个土著。他每天早晨将垃圾袋放在这位华人的家门口,这位华人也只是用脚向旁边挪一挪,不敢吭声。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这位华人的家门口再也不见垃圾袋了,华人问这位当地土著,你在我家门口咋不放垃圾袋了?这位土著说,再不能欺负你了,你们有原子弹。
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美国用了7年4个月,前苏联用了3年11个月,英国用了4年5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用。中国以最短的时间研制出核武器,似乎是个不解之迷。
1964年10月16日,在《人民日报》号外版公开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同时,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此后,第一枚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导弹于1966年10月27日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掌握了导弹核武器技术。
第一枚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程地地导弹,于1967年5月26日发射成功,并于1971年5月装备部队。第一颗中国自行研制的远程地地导弹于1970年1月31日发射成功。第一艘中国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于1970年12月26日建成下水。这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研制技术在全世界也占据了领先地位。
第六个小展厅:《和平利用》
这是第六展厅《和平利用》。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有句名言:“原子弹是纸老虎。”过去我们这样看,现在我们仍然这样看,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不受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威胁。而不是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威胁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就是对那些早已拥有了原子弹而在世界上欺辱别国,争霸世界的国家的沉重一击,同时也是对无核弱小国家的保护和支持。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销221厂的决定,基地移交工作从1987年开始,在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厂州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于1994年5月25日顺利完成了基地的移交接收工作,从而实现了国家关于该基地“化剑为犁、和平利用”的设想,也为海北州的开放和发展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1995年5月15日,我国政府又宣布:从195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武器试验的重要决定,既是响应广大无核国的要求,也是为了推动核裁军而采取的一项实际行动。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早已散去,但在中国核事业铸造者的身后却留下了自力更生,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也留下了一座永载史册的爱国主义丰碑。
“基地退役”后,国家按照“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安置原则,将基地人员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安置,主要集中安排在河北廊坊,安徽合肥,山东淄博,青海西宁四个地方。同时对基地进行了彻底无核化特殊处理,经国家组织专家验收符合环保要求后,移交海北州接收利用。
从此,“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万名职工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但是,三十多年来基地人用热情、用鲜血、用青春铸造的:“不 畏强权,力挽狂澜;奋发图强,勇攀高峰;艰苦创业,无私无畏;团结协作,群策群力;不为名利,保家卫国;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家为国的精神。”的基地六大精神,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灵魂所在。
2001年5月,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个展厅:《今日原子城》
海北藏族自治州于1993年搬迁到退役后的二二一厂,在这片神秘的热土上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虽然创业艰难,但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基地建设者们无私奉献、勇于战胜切艰难险阻的崇高品德和革命情操,用我们勤劳的双手,重建美丽的家园。
州府搬迁十多年来,州委、州政府以保护利用,开发建设为已任,狠抓基础建设,开发利用部分设施,并在收集资料、保护设施、搞好建设。总结基地精神,开展教育活动和对外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二00二年在中宣部资助和省委、省政府的帮助下,先后三次对原有的展厅(馆)进行了改造升级,成为了青海省的后花园,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先后有五十余万人(次)前来原子城旅游观光、探密,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提高,一九九六年九月二日,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州委、州政府为进一步加大对原子城的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原子城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后做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二00一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西海镇创建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卫生城镇,二00五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范基地。
目前,原子城(西海镇)镇区面积570平方公里,原子城城市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通过近12年投资近4亿多的建设,新建城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已成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在合理利用原国营二二一厂厂房和基地上,加快了市政建设和项目开发,一幢幢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原基地旧楼改造一新,基础设施,环境条件明显得到改观,城市功能全面提高,人口不断增多,一座新型的草原城市在金银滩上崛起。
漫步原子城,街道明亮,公路四通八达,丰美的牧草,清澈的蓝天流动的白云,圣洁的哈达,装点着日新月异的高原明珠。昔日的原子城已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走近她,您会感受到核爆炸带给您的震撼,您会感受到中国崛起的自豪,您会感受到广袤、深邃的草原带给您无限的遐想,请大家随我一起去静默、深思。
原子城展厅共有八个展室,分别为“英明决策,艰苦创业,勇攀高峰,无私奉献,横空出世,和平利用,今日原子城”等八小展厅。
1958年,在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决策和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青海省海北州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基地。1974年以后被称为“国营二厂”为便于对外界保密称“青海矿区”。
为展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铭记该基地的光荣历史,弘扬和培养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基地”精神,激励一代又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海北州委、州政府在二二一厂原址,建立了原子城展馆,旨在秉承优秀的光荣传统,以励后人参观纪念。
首先请大家到这个小型放映厅,观看一部反映当时建设都和爆轰试验的国产黑白专题纪录片,相信会给大家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
(纪录片观完后,请大家来到第一个小展厅)。
第一个小展厅:《英明决策》
各位游客:这是第一展厅《英明决策》,大家不会忘记1945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不久苏联也研制成功了原子弹两个超级大|摩国,为了争霸世界,挥舞着核大棒,在世界各地耀武扬威,不可一世,1945年8月6日和1945年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共死伤33万人,制造了惊天动地的历史悲剧,也使世人看到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五十年代初,美发动侵朝战争,公然叫嚣要使用核武器,并在日本建立核武器基地,核讹诈、核威慑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军官公然主张,使用小型原子弹和核大炮,封锁共产党中国大陆和攻击敌方的满州基地,完成新的进攻任务,美国1953年曾讨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面对核竞争,核讹诈,核威慑,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极力主张中国发展核事业,中国发展核事业力量被迫而为的。1951年夏,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主席,1935年因发现人工放射性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杰出科学家约里奥口居里,对她即将学成返回祖国的学生—中国放射性化学家杨承宗曾建议说:“请转告毛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拥有原子弹”。1953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做出了发展我国核工业的决定,二二一厂基地正是面对这样一种国际环境而开始建设的。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撰写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飞机和大炮,而且还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又指出:“搞一些原子弹氢弹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1957年下半年,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的李觉遵照中央指示,带领选址专家小组在四川、青海等7个地点开始选址,最后综合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居民分布等状况,选定在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上,这里水源丰富,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少,只有1715户牧民。且四面环山,极有利于守卫。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型盆地。1958年,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代表批准了选址报告,从此,金银滩草原就成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
第二个小展厅:《艰苦创业》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展厅《艰苦创业》。
1956年10月15日,中央政府与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政府在莫斯科正式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1957年10月,中苏政府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特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模型和图纸资料。并派专家在我核工业系统工作
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停止供给设备核材料,全图压我国取消发展核武器的计划。赫鲁晓夫曾断言: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1959年研制基地前期工作展开。1962年12月,中央青委协调集13个部门,15000人的施工队伍,携带500台设备,300辆汽车进入金银滩草原,与期到达基地的队伍会合。由李觉任总指挥,全力突击抢建。1963年底基地主要工程和水电暖路全部建成。1963年3月所有在北京攻克原子弹的科研人员全部迁往基地,接着抢建配套工程和福利设施,到1964年6月基本竣工。只用了1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3万平方米建筑工程。1962年下半年,中央批准了实现核实验的“两年规划”即争取在1964年,最退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并成立了由周恩来任主任的15人专门委员会。1963年8月原二机部部长刘杰来基地检查工作,为鼓舞士气,他提出:“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名称就以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59年6月即596作为代号,寓为“争气弹”。极大地激励了广大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促进了研制和实验工作的进程。
冬春季的金银滩草原风雪弥漫、寒风凛冽。建厂初期,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条件格外艰苦,在漫漫风沙中搭起了三顶帐篷。故此,有中国的核研制是由“三顶帐篷起家”的说法,大家不论职位高低,一律穿着配发的棉帽,棉大衣,大头鞋,风餐露宿,建起了草原“干打垒”平房,地下窝棚,半地下室宿舍。
大家都知道,选择平均3120公尺的地方进行大规模建设,要克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高寒牧区气压低,氧气少、少烧不升,加上高原气候多变,人们一年四季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万余名建设大军怀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挖土方,建厂房,修铁路,筑公路,同时还要自己动手开荒种地,饲养牛羊,到湖边打鱼补充生活物资。
他们战天斗地,克服种种困难,用四年时间,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第三个小展厅:《勇攀高峰》
这是第三个展厅《勇攀高峰》。
建厂和核研究初期,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十分缺乏,北京九所和基地先后派出各类技术干部前往上海,西安等地学习,并以“以老带新”的办法,突出培训骨干。后来,从祖国各地抽调的科技骨干展开了科技攻关“大会战”。在技术攻关中,广大科技人员按照“理论设计,试验和生产人员想结合,领导专家,工程技术和生产工人相结合”的两个“三个结合”方针,在千万次试验中,寻找结论,突破了科研和生产中的一道道难关。在十分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想方设法完成了科研任务,创造了奇迹。他们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仍用土法上马,用手工操作特殊的零部件加工,铀部件加工。甚至一边浇水一边用钢锯锯炸药,十分危险。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全国有900多个单位协调攻关,解决了几百项技术课题,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原理和武器化。
1964年6月6日在基地爆轰现场进行了1:1全弹爆轰模拟试验,这次试验只是一次冷试验,标志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即将走向成功。1964年8月20日,第一颗原子弹在基地全部加工装配、验收完毕,开始启运到罗布泊实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毛泽东主席闻讯后,高兴地说:“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邓小平在1966年3月30日视察基地时题词:“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要做到。”此后,基地科研人员和广大职工再接再厉,仅用了7个月便研制成功核航弹,也就是机载原子弹,并且一次性空投成功,之后又投入氢弹的研制,到1967年5月,第一颗氢弹从设计生产、试验、工作完成,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试验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据资料记载,我国前16次核爆炸产品都是由221厂基地研制成功的,并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了多种型号的战略性武器装备部队。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国庆35周年庆典时,通过天安门广场的“车风三号弹头”也是该基地研制生产的。
第四个小展厅:《无私奉献》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第四展厅《无私奉献》。
大家面对的这些伟大人物,都是对我国“两弹”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三十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职工干部扎根基地,不畏艰险困苦,为核研制默默无闻的奉献出了各自的青春年华“我愿以身许国!”这就是千上万名基地人的誓言;也是参加核事业科学家们的心声。在那个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严峻时刻,周光召、朱光亚、程开甲、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于敏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隐姓埋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像“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以后立即乘船回国,1958年8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上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28年间,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已经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他,在戈壁滩气温零下30度之际,他亲自到井下检测信号,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像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在试验富士通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在他急着从青海飞往北京的飞机快要在首都机场降落时,飞机却意外的爆炸了,他光荣的牺牲了。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他仍旧把有关资料紧紧地抱在怀中,不肯松开…像世居金银滩草原上的1715户牧民9000多名群众,当他们接到迁移命令后,为了祖国的核事业,没有提任何条件,毅然卷起铺盖拆下帐房,赶着27万多头(只)牲畜,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迁居他乡。表现了高度的舍小家顾国家的民族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三年自然灾害给基地建设带来巨大困难的时候,为了保证研制和试验计划按时完成,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仅1960年,粮食部门从全国各地调拨青海省海北州政府为基地调拨数百万斤黄豆,牛羊4万头只,使基地建设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这里没有硝烟弥漫金戈铁马的壮烈,但这里却有着不为名利,保安建国的荣耀。
第五个小展厅:《横空出世》
这是第五展厅《横空出世》。
1964年6月6日,在二二一基地爆轰试验场成功进行了1:1全弹爆轰模拟冷试验,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爱萍将军欣然作诗一首并赠朱光亚及九所全体同志:“祁连雪峰耸人云,草原儿女多奇能,炼丹修道沥肝胆,应时而出惊世闻。”
正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建国15周年的喜悦之际,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对首次核实验作出了周密的部署,一个代号“投蓝”的重大行动已在最高等级的绝密状态下悄然 进人了倒计时。此时,新疆罗布泊一座102米的铁塔傲然挺立,围绕铁塔方园60公里的范围内,布置了近百种效应物,防化部队进行最后演练。
10月16日15时,在中国西部的一声憾天震地的巨响,让中华儿女扬了眉,吐了气,个个精神抖擞。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一位海外华裔记者激动的写道:“在海外中国人民的眼中,那蘑菇云是中国人怒放的精神花朵,那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写在半壁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由此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人,对门住着当地的一个土著。他每天早晨将垃圾袋放在这位华人的家门口,这位华人也只是用脚向旁边挪一挪,不敢吭声。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这位华人的家门口再也不见垃圾袋了,华人问这位当地土著,你在我家门口咋不放垃圾袋了?这位土著说,再不能欺负你了,你们有原子弹。
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美国用了7年4个月,前苏联用了3年11个月,英国用了4年5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用。中国以最短的时间研制出核武器,似乎是个不解之迷。
1964年10月16日,在《人民日报》号外版公开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同时,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此后,第一枚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导弹于1966年10月27日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掌握了导弹核武器技术。
第一枚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程地地导弹,于1967年5月26日发射成功,并于1971年5月装备部队。第一颗中国自行研制的远程地地导弹于1970年1月31日发射成功。第一艘中国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于1970年12月26日建成下水。这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研制技术在全世界也占据了领先地位。
第六个小展厅:《和平利用》
这是第六展厅《和平利用》。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有句名言:“原子弹是纸老虎。”过去我们这样看,现在我们仍然这样看,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不受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威胁。而不是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威胁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就是对那些早已拥有了原子弹而在世界上欺辱别国,争霸世界的国家的沉重一击,同时也是对无核弱小国家的保护和支持。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销221厂的决定,基地移交工作从1987年开始,在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厂州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于1994年5月25日顺利完成了基地的移交接收工作,从而实现了国家关于该基地“化剑为犁、和平利用”的设想,也为海北州的开放和发展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1995年5月15日,我国政府又宣布:从195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武器试验的重要决定,既是响应广大无核国的要求,也是为了推动核裁军而采取的一项实际行动。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早已散去,但在中国核事业铸造者的身后却留下了自力更生,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也留下了一座永载史册的爱国主义丰碑。
“基地退役”后,国家按照“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安置原则,将基地人员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安置,主要集中安排在河北廊坊,安徽合肥,山东淄博,青海西宁四个地方。同时对基地进行了彻底无核化特殊处理,经国家组织专家验收符合环保要求后,移交海北州接收利用。
从此,“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万名职工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但是,三十多年来基地人用热情、用鲜血、用青春铸造的:“不 畏强权,力挽狂澜;奋发图强,勇攀高峰;艰苦创业,无私无畏;团结协作,群策群力;不为名利,保家卫国;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家为国的精神。”的基地六大精神,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灵魂所在。
2001年5月,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个展厅:《今日原子城》
海北藏族自治州于1993年搬迁到退役后的二二一厂,在这片神秘的热土上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虽然创业艰难,但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基地建设者们无私奉献、勇于战胜切艰难险阻的崇高品德和革命情操,用我们勤劳的双手,重建美丽的家园。
州府搬迁十多年来,州委、州政府以保护利用,开发建设为已任,狠抓基础建设,开发利用部分设施,并在收集资料、保护设施、搞好建设。总结基地精神,开展教育活动和对外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二00二年在中宣部资助和省委、省政府的帮助下,先后三次对原有的展厅(馆)进行了改造升级,成为了青海省的后花园,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先后有五十余万人(次)前来原子城旅游观光、探密,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提高,一九九六年九月二日,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州委、州政府为进一步加大对原子城的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原子城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后做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二00一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西海镇创建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卫生城镇,二00五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范基地。
目前,原子城(西海镇)镇区面积570平方公里,原子城城市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通过近12年投资近4亿多的建设,新建城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已成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在合理利用原国营二二一厂厂房和基地上,加快了市政建设和项目开发,一幢幢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原基地旧楼改造一新,基础设施,环境条件明显得到改观,城市功能全面提高,人口不断增多,一座新型的草原城市在金银滩上崛起。
漫步原子城,街道明亮,公路四通八达,丰美的牧草,清澈的蓝天流动的白云,圣洁的哈达,装点着日新月异的高原明珠。昔日的原子城已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走近她,您会感受到核爆炸带给您的震撼,您会感受到中国崛起的自豪,您会感受到广袤、深邃的草原带给您无限的遐想,请大家随我一起去静默、深思。
上一篇:青海门源油菜花景点导游词
下一篇:金银滩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