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话:
- 400-009-0862
- 邮箱:
- zhongyuanbotu@126.com
晋祠
添加时间:2017-12-08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欢迎大家来到晋祠。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晋国第一代诸侯姬虞的祠堂,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典祠庙园林建筑群。正如古建筑学家林徽因所描述的那样:“晋祠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幽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流泉映带之间,委实像个放大的私家花园。”
姬虞为周成王(武王姬发的儿子)的胞弟,据传姬虞与周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类似玉圭的玩具,对姬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封你去唐国做诸侯吧。”后来选择了吉利的日子,用音乐歌舞把弟弟虞姬送到唐国做了诸侯。这就是“剪桐封地”。如今姬虞祠正殿神完内姬虞手中还抓着一片玉圭呢。
献殿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有功德坊、忠孝节义坊、科第坊等。这一座题名“对越”的功德坊建于1576年即明万历四年,“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之意就是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就是宣扬叔虞母亲邑姜的母德,牌坊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为这座中轴线上的建筑增色不少。献殿是晋祠祭祀圣母邑姜时陈列贡品的场所,建于1168年即金大定八年,历代虽有重修,但保持了金代建筑的特点。献殿为单檐歇山顶,四周无墙壁,安装有直棂栅栏,很像一座凉亭。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说,献殿看上去既稳健舒适,又舒朗利落,庄重而轻巧,为中国同期现存古建中独有的献殿类型建筑。
这一座十字桥叫做“鱼沼飞梁”,北魏时就已经存在。中国人对水塘的命名,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沼中多鱼,故名“鱼沼”。鱼沼泉水过去很大,它上面的十字架桥梁,东西平坦,前后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南北左右下斜连接沼岸就像鸟的翅膀,如果从高空俯视,就像展翅欲飞的巨鸟,故称“飞梁”。鱼沼共有34根八角石柱,柱底均为北朝风格样式的覆盆莲瓣柱础造型。梁思成评价说,这种奇特优美的桥梁造型,过去仅在古画中偶有所见。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型,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是中国现存古桥中仅有的实物孤例。
圣母殿建于984年即宋太平兴国九年,重修于1102年即北宋崇宁元年,昰晋祠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大殿的楹联、匾额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圣母殿为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这种叫做“副阶周匝”的独特处理法,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早的实例,充分满足了祭祀圣母的需要。 圣母殿的43尊彩塑是1087年即宋元祐二年之前的珍品。他们大小犹如真人,姿态自然写实,各司其职并且身份、个性无一雷同,体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宋代后宫生活及其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主像邑姜头戴凤冠,仪态雍容,屈膝盘坐,一派主人仪表和贵妇人气质。其余的42尊侍从塑像,仪表各异,职责有别,对称有序的分列于神龛两侧,逼真反映出宫廷侍女和宦官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侍从塑像中有宦官5座,着男装的女官4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装,大概是为了方便出入宫廷。
圣母像北侧,面北而立的是一组5尊专门歌舞奏乐的侍女像。这一位歌舞侍女头扎红髻,身穿蓝袍,腰垂红腰带,脚穿翘尖弓鞋,头部前倾低垂,粉面眉清目秀,神情娇艳欲滴,颦眉含笑。从正面看,她含羞带笑,似乎刚为圣母唱完一曲受到圣母的夸赞,一副感激和满足的神情。可是,从他的侧面看,隐约可见的是红肿的眼睛、含泪的眼角,含悲欲哭的情感,反映了她内心的苦楚和对未来的命运的担忧。这种深刻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明显摆脱了宗教和神的束缚,以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传神刻画的人物,曾经引起了梅兰芳及众多游客的瞩目遐思。
圣母殿北侧的周柏已有3000年的树龄。据记载,西周时与这棵树同时种的,还有圣母殿南侧的一颗柏树。两树并立、同年种植,寓意比翼齐年,故称“齐年周柏”。遗憾的是大殿南侧的柏树,于道光年间被迷信的乡民砍伐,只剩下北侧这周周柏。周柏高约18米,主干围长5.6米,侧身倾斜轻依在圣母殿顶,与地面形成了45度夹角,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大约在千年之前,卧龙柏下长出一株挺拔高大的年轻翠柏。它毅然支撑着逐年倾斜的卧龙柏,相依相偎生长至今,成为人们心目中家庭和睦、长寿祥瑞的象征。齐年周柏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称为“晋祠三绝”。
眼前的明建八角攒尖亭下的就是难老泉。难老泉是晋水主源,出自悬翁山下的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长流不息而被誉为“晋阳第一泉”。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曾经写下“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句,称赞难老泉水清澈见底、往来游人欢娱的情景。泉亭匾额上的“难老”二字,出自诗经“永赐难老”佳句,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由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先生题写。
走到这里,晋祠便游览完了,相聚总是短暂的,欢迎你和你的家人再次参观晋祠!
姬虞为周成王(武王姬发的儿子)的胞弟,据传姬虞与周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类似玉圭的玩具,对姬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封你去唐国做诸侯吧。”后来选择了吉利的日子,用音乐歌舞把弟弟虞姬送到唐国做了诸侯。这就是“剪桐封地”。如今姬虞祠正殿神完内姬虞手中还抓着一片玉圭呢。
献殿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有功德坊、忠孝节义坊、科第坊等。这一座题名“对越”的功德坊建于1576年即明万历四年,“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之意就是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就是宣扬叔虞母亲邑姜的母德,牌坊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为这座中轴线上的建筑增色不少。献殿是晋祠祭祀圣母邑姜时陈列贡品的场所,建于1168年即金大定八年,历代虽有重修,但保持了金代建筑的特点。献殿为单檐歇山顶,四周无墙壁,安装有直棂栅栏,很像一座凉亭。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说,献殿看上去既稳健舒适,又舒朗利落,庄重而轻巧,为中国同期现存古建中独有的献殿类型建筑。
这一座十字桥叫做“鱼沼飞梁”,北魏时就已经存在。中国人对水塘的命名,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沼中多鱼,故名“鱼沼”。鱼沼泉水过去很大,它上面的十字架桥梁,东西平坦,前后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南北左右下斜连接沼岸就像鸟的翅膀,如果从高空俯视,就像展翅欲飞的巨鸟,故称“飞梁”。鱼沼共有34根八角石柱,柱底均为北朝风格样式的覆盆莲瓣柱础造型。梁思成评价说,这种奇特优美的桥梁造型,过去仅在古画中偶有所见。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型,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是中国现存古桥中仅有的实物孤例。
圣母殿建于984年即宋太平兴国九年,重修于1102年即北宋崇宁元年,昰晋祠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大殿的楹联、匾额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圣母殿为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这种叫做“副阶周匝”的独特处理法,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早的实例,充分满足了祭祀圣母的需要。 圣母殿的43尊彩塑是1087年即宋元祐二年之前的珍品。他们大小犹如真人,姿态自然写实,各司其职并且身份、个性无一雷同,体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宋代后宫生活及其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主像邑姜头戴凤冠,仪态雍容,屈膝盘坐,一派主人仪表和贵妇人气质。其余的42尊侍从塑像,仪表各异,职责有别,对称有序的分列于神龛两侧,逼真反映出宫廷侍女和宦官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侍从塑像中有宦官5座,着男装的女官4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装,大概是为了方便出入宫廷。
圣母像北侧,面北而立的是一组5尊专门歌舞奏乐的侍女像。这一位歌舞侍女头扎红髻,身穿蓝袍,腰垂红腰带,脚穿翘尖弓鞋,头部前倾低垂,粉面眉清目秀,神情娇艳欲滴,颦眉含笑。从正面看,她含羞带笑,似乎刚为圣母唱完一曲受到圣母的夸赞,一副感激和满足的神情。可是,从他的侧面看,隐约可见的是红肿的眼睛、含泪的眼角,含悲欲哭的情感,反映了她内心的苦楚和对未来的命运的担忧。这种深刻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明显摆脱了宗教和神的束缚,以现实主义艺术的写实、传神刻画的人物,曾经引起了梅兰芳及众多游客的瞩目遐思。
圣母殿北侧的周柏已有3000年的树龄。据记载,西周时与这棵树同时种的,还有圣母殿南侧的一颗柏树。两树并立、同年种植,寓意比翼齐年,故称“齐年周柏”。遗憾的是大殿南侧的柏树,于道光年间被迷信的乡民砍伐,只剩下北侧这周周柏。周柏高约18米,主干围长5.6米,侧身倾斜轻依在圣母殿顶,与地面形成了45度夹角,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大约在千年之前,卧龙柏下长出一株挺拔高大的年轻翠柏。它毅然支撑着逐年倾斜的卧龙柏,相依相偎生长至今,成为人们心目中家庭和睦、长寿祥瑞的象征。齐年周柏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称为“晋祠三绝”。
眼前的明建八角攒尖亭下的就是难老泉。难老泉是晋水主源,出自悬翁山下的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长流不息而被誉为“晋阳第一泉”。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曾经写下“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句,称赞难老泉水清澈见底、往来游人欢娱的情景。泉亭匾额上的“难老”二字,出自诗经“永赐难老”佳句,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由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先生题写。
走到这里,晋祠便游览完了,相聚总是短暂的,欢迎你和你的家人再次参观晋祠!
上一篇:山西大同悬空寺导游词范文
下一篇:临汾尧庙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