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009-0862
山东
当前位置:主页 > 导考资料 > 面试资料 > 华东 > 山东 >
青岛崂山太清宫导游词
添加时间:2017-12-08
   太清宫是崂山汗青最久长、局限最大的一处玄门殿堂,也是一处旅游胜地,吸引着各地的旅客来嬉戏,导游对旅客要具体先容崂山的特色。下面是我爱导游词小编为各人清算的青岛崂山太清宫导游词,接待参考!
  太清风光游览区位于崂山风光胜景区的东南部,从青岛市区沿湛流干路东行40公里即可达到。景区是以闻名庙殿太清宫来定名的,简称太清景区。景区坐落在宝珠山下,宝珠山的7座山峰从东北、西三面围绕着这一临海谷地,形成了非凡的地理情形。
  宝珠山的主峰称为“老君峰”,它的左边依次是“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边依次是“重阳峰”、“螺桃蜂”、“西王峰”。这7座山峰盖住了来自北方的冷氛围。南面海湾。名为“太清湾”,又有暖湿气流不时从海上送来,使这里形成了亚热带天气情形,以是人们称这里是“崂山小江南”。
  从传统的风水学说明,这简直是一块不行多得的风水宝地。在崂山浩瀚的玄门庙殿傍边,太清宫是有记实的最早的崂山玄门祖庭。
  太清宫从初创到此刻已经验了两干多年的汗青,险些每朝每代都举办过修茸,至今其构筑气魄威风凛凛还一向保存着宋代构筑的典范气魄威风凛凛,这在海内的各宗教构筑中,也是少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说,太清景区是崂山景区中揭示玄门文化的代表景区。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构筑面积2500平方米。
  古刹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门;还有关岳祠和对象客厅、坤道院等隶属办法,共有房间150多间。非凡的地理、天气前提和久长的玄门文化为各类植物提供了食好的保原谅况。这里又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大分支—寺庙园林在崂山最早形成气魄威风凛凛系统的处所。
  游人可以看到这里不只发展着暖温带植物,并且长有大量的亚热带植物,如茂密的竹林、青葱的茶园、棕榈、广玉兰。红糖等。更难堪的是这里发展着大量的古树,是整个崂山风光区内古树名木漫衍密度最大、数目最多的处所。
  崂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说,相传壮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目前可数者有十七处,最闻名的就是太清宫。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古刹,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这就是太清宫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汗青。
  唐朝末年,李哲玄东游崂山,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这时太清宫已初具局限。五代十国时期,道人刘若拙游至崂山,对太清宫举办一次大局限的修缮。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处机从昆化山来崂山讲道。以后崂山玄门,包罗太清宫名扬全国,全国道浩瀚慕名而来,有的在此隐居潜修,有的在此著书立说,如张三丰、徐复阳等均在此修过道。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构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古刹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宫中羽士名之为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三皇殿内壁嵌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颁金虎符文。宫后巨石有康有为题刻。宫东道旁有一巨石,高达丈余,上刻“波海参天”四大字,下有“始天子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
  太清宫位于山东青岛东50里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是崂山汗青最久长、局限最大的一处玄门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汗青。崂山地处海滨,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说。崂山周遭百里,宫观星罗棋布,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个中以太清宫最负盛名。据记实,汉时有江西瑞州府张廉夫弃官来崂山修道,筑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庙”。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羽士李哲玄来此建筑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称“太清宫”。金章宗明昌年间,全真羽士丘处机、刘永生等曾在此弘阐全真道。刘永生在此创全真随山派,信众甚多,太清宫便成为玄门全真随山派之祖庭。
  太清宫 俗称下宫。“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位于崂山南麓,太清湾北岸宝珠山之老君峰下。三面环山,大海当前,大势之雄,当推崂山第一。据元代大学士张起岩《聚仙宫碑》记实,宫建于宋代初年。又据《太清宫志》记实,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曾在此处创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羽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处建三皇庵。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刘若拙被敕封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崂山建筑道院,公元980年前后在此处建设太清宫。
  金泰和八年(1208年),邱处机到崂山,在太清宫谈玄传道,名声大噪。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刘处玄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到崂山太清宫教学经典,太清宫道众以后归宗,宁夏导游词,并成为玄门北七真随山派的祖庭。嗣后,很多闻名羽士有名而来,如徐复阳、张三丰、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栖居修道。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产生了一路僧道彼此争夺太清宫庙址的公案。讼事一向打到朝廷,历时十余年,终以羽士胜诉而了却。现太清宫前有“海印寺遗址”镌碑记实:“明万历十三年憨山人人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
  明代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85~1600年)间,太清宫旧道院曾倾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又从头确定太清宫的“四至”: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此刻的太清宫概略是这一时期重建的,但分为三院三殿则是天启二年(1622年)道人赵复会重修时所为。此次重修,确定了三官、三清、三皇各殿为三院的名堂,在三官殿东侧有一处两进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建筑的“翰林院”,现为太清宫的客厅。三院都有围墙,各立山门,并有便门相通,共147间殿宇,加上道舍、客房共计240间,构筑面积2500平方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后又增建元辰阁、元君阁、祖师殿、钟楼、鼓楼等殿堂。1989年,对三清殿、东华帝君殿和西王母殿举办了修缮,重塑神像47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