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009-0862
江苏
当前位置:主页 > 导考资料 > 面试资料 > 华东 > 江苏 >
苏州中文导游词:枫桥北街
添加时间:2017-12-07
  枫桥古镇唐宋至明清一直是全国著名的商贸集镇,因这里商品丰富、信息通达,而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从而沉积了浓厚的吴地民俗民风和各种民间艺术。  现在在江枫洲上恢复了一条明清古街,重建了渡口、驿站、米行、当铺等景观,邀请了苏州各种民间艺术大师来操作表演,展示作品。如苏绣、玉雕、石雕、灯彩、剪纸、文房四宝等。这些民间艺术大师心甘寂寞和清贫,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守护着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江枫洲名人名艺坊的建成,给了他们一个舞台,向中外游客集中展示吴地民间工艺,可以较深刻的了解苏州。
苏州《枫桥胜迹》模型陈列室
这幅《枫桥胜迹》立体画卷。画卷全长20米,以枫桥镇、寒山寺、枫桥、江村桥、古运河、铁铃关这枫桥"五古"为主题,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枫桥一带秀丽地风景,繁华的商市、淳朴的民俗和古老的文化。   画卷随江南运河展开,自镇江、常州、无锡经浒墅关,十里亭、三里亭进入枫桥地区,可见这一带,市廛鳞列、商贾云集、货物如山积,行人如水流,其间亭台楼阁、深宅大院、门面店铺,各类建筑二千多幢;士农工商、男女老少二千多人;枫、桔、柳、竹各类花木近千株。从枫桥往南,过横塘、驿亭、江南运河从宝带桥折流向吴江、杭州。  这里是阊门,城头上建有飞檐楼阁,吊桥外热闹非凡,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沿河街市人群川流不息。米行、绸庄、银楼、杂货铺等或面河而设,或夹岸遍衢。南北川货、东西杂品在此会聚交流,穿过上津桥、下津桥、来凤桥蜿蜒直至模型中心枫桥镇。   枫桥镇是商贸中心。这里水路四通八达,船只往来如梭,有四乡的农船,河港的渔船,外地的货船和游春玩景的楼船画舫。街巷道路修筑整齐,房屋粉墙黛瓦,曲槛回廊,临街傍水,错落有致。房屋内的桌椅床榻及门帘窗惟都安当时民俗布置,洋溢着浓郁的姑苏水乡风味。如果细看,可一一辨认出粥店、米行、书铺、茶馆、酒楼、裱画作、绸缎庄等商行店铺。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反映。其中江村草堂,来凤堂茶馆、蝈蝈行、三星堂中药铺、王家祠堂等,地方志书上都有过记载。有名的枫桥大面店招风接客,糕团店陈列各式香糕,还有小吃担沿街兜售,这里一群人正在围观江湖艺人的杂技表演。人物虽仅盈寸,全是浙江青田玉石所雕,神态各异、细腻逼真,饮酒、买货、挑水、洗衣、垂钓、作画、洗马桶、撑船、购物、抬轿,各式人物神态逼真,组成了一幅市井风情图。   请看其中一大户人家张灯结彩,披红扎绿,正准备迎亲拜堂,大街上迎亲的队伍使百姓沿途驻足观赏,大红灯笼开刀,花轿后面,有手捧拜盒的,有肩挑盘匣的,有扛箱提篮的,一路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寒山寺位于枫桥镇中心,寺内有大雄宝殿,罗汉堂、藏经楼、寒拾殿、霜钟阁、枫江楼,钟楼等,按寒山寺现状来布置,寺内楼阁巍峨,回廊幽深,古木葱郁、香烟缭绕,一派"佛地圣境"面貌。  枫桥到横塘这一段是水乡风貌,远处山峦毓秀,水风清佳;近处郁郁葱葱,稻苗茁壮,不禁使人联想起宋黛名人范成大的诗句:"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在模型的设计制作钟,艺术家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汇了雕、塑、绘、堆等各种传统工艺技巧,使图卷中山脉、河流、城垣、街道、桥梁、寺院、牌坊、商行、宅地、园林等等,都清晰可辨,制作极为精细,整幅模型采用中国画的的散点透视,而每一组建筑则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构成规模宏大的的工艺美术立体模型,斜立面的模型上,房屋层层向上渐远渐小,与蔚蓝色天穹相接,意境深远,加上现代灯光和音响效果,白天、傍晚、深夜各有不同的景观展现在游客面前。每当夜晚,星光闪烁,钟声悠扬、枫叶如丹,万籁俱寂,使人沉静在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的意境中。
江苏镇江焦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在领略了“金山寺裹山”的风光后,下面我们去欣赏“焦山山裹寺”的美景。焦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的长江之中,山高71米,占地570亩,为浩瀚长江下游唯独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以其“中流砥柱”的雄伟之势而令人神往。
  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东汉末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焦山的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定慧寺:得名由来—天王殿—御碑亭—大雄宝殿—古银杏—东冷泉】
  各位游客:我们坐船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门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门,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佛师所题。山门两旁悬挂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颇具气魄的楹联,为清光绪四川巴州廖给所写。山门迎面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4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们将它看成。是这副楹联的横批。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游客们:定慧寺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曾来此创建大雄宝殿。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丛林”之称。宋代称为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固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
  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大家随我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迎面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藻井彩绘,富丽堂皇,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高悬的长明灯后,和蔼慈祥的释迹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康熙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岛上,观音大土、善财、龙女和诸位菩萨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五十三参”的故事。
  走出寺外,这里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棵500余年的古银杏,人称活化石,虽饱经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大殿西院内有一口名叫“东冷泉”的井,相传为焦光取水炼丹之处,为此也称为“炼丹井”。因为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开凿的,它的位置又在金山之东,故称“东冷泉”。
  【观澜阁(行宫)】
  出寺向东走,我们来到了观澜阁——乾隆行宫。乾隆曾六下江南,三上焦山,这座两层楼阁的行宫建于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年),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50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潮声震天,所以称它为“观澜阁”。楼上东、南、西三面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可纵观浩瀚的江景,相传乾隆皇帝曾在阁上检阅水师。
  【焦山碑林(宝墨轩):“焦山四绝”—唐碑—《瘞鹤铭》】
  我们从观澜阁向北走,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焦山碑林(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金山以楼阁取胜,焦山因碑林见长。焦山古碑基本,石刻纷呈,给这座名山佛国增添了不少雅趣,历来有“书法山”之誉。碑刻按内容分为文苑、艺术、史料三部分陈列。其中汉代蔡合的《焦君赞》,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怀》,唐代王瓒的诗以及晋代王素之的《瘞鹤铭》碑,饮誉古今,被称为“焦山四古”、“焦山回绝”。这些碑刻镶嵌在四廊亭阁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楷、草、隶、篆各有千秋,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宝墨轩中保存着江苏省境内最大的完整的唐碑,即唐朝仪风二年(677年)所立的《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高213厘米,宽87厘米,被誉为“初唐妙品”,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游客们:焦山碑林中的无价之宝便来“书圣”王羲之写作的《瘞鹤铭》。瘞是埋藏之意,《瘞鹤铭》即葬鹤的铭文。相传《瘞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他平生极爱养鹤。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瘞鹤铭》。其字体游洒苍劲,别具一格,为稀世珍品。我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瘞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惟有《瘞鹤铭》最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有“大字之祖”、“书法冠冕”之称。书法界认为,此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现在各位看到在橱窗内陈列的书法,据说是茅山道士陶弘景所书。
  【古炮台遗址】
  由宝墨轩东行,我们来到焦山东麓,看到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形的八座炮台,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军曾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激战,出现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天庙三处炮台构成犄角之势。炮台为椭圆形暗堡式,每座最长处为77米,最宽处为55米,以优质条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砂配糯米法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浇灌面成,内设6000—8000斤重的大炮,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炮台是我国人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也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勇猛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
  【吸江楼】
  各位游客:从古炮台北面上山,随我漫步登上焦山东峰绝顶,我们来到了“吸江楼”,原名“吸江亭”,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们又称它为“四面佛亭”。初创于宋代,明代弘治年间移建西峰顶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复建于原址,四面塑佛像。同治十年(187年)沈秉成改建成二层八角形,与金山“吞海楼”相呼应,取“吸取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诗意,更名“吸江楼”。现楼为卫9别年重建。楼上的“江山胜概”横匾系沈秉成嫡孙、当代著名书法家沈迈士于90高龄时所书。
  请大家随我沿楼梯盘旋而上。大家看,这楼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我们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满旋风光尽收眼底。这里视野广阔,历来为观赏日出的好地方。宋代诗人陆游,登此楼观看日出后曾赞之为:水天皆赤,真伟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