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009-0862
湖南
当前位置:主页 > 导考资料 > 面试资料 > 华中 > 湖南 >
湖南洞庭湖
添加时间:2017-12-11
  按照当地的风俗,新娘过门三日之后就要下厨做饭,侍奉公婆和丈夫。第四日凌晨,三公主早早起来做饭。她来到厨房,只见里面黑咕隆咚,便点亮油灯,准备吹火。但是炉堂没有柴草,水缸里没有水,油盐坛子里没有油盐,米桶里只有一点发黄的霉米。三公主看了不觉得惊讶不已:卿家如此富足,为何厨房里这般模样呢?也许是卿家故意给自己出的难题吧?她只好到菜园里摘些鲜绿的青菜,去河里捞些肥美的鱼虾,从集镇上买来肉、油盐和干柴。不一会,炒出来一盘盘热气腾腾、色鲜味香的佳肴。炒好之后,她先尝了尝,味道怎么是苦苦的呢?她不得其解。厅堂里的人正等着上菜咧!情急之时三公主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鼻涕和唾沫星子飞洒到了几个菜盘子里去了。
开饭了,三公主摆上满满的一桌菜,全家人围坐下来,喝酒吃菜,非常高兴。都夸三公主炒菜的手艺高强,大家都喜欢吃。只有那小姑子坐在席间一不吃饭,又不吭声,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她娘夹起一大片肉给她,她却伸手一拍,“啪”的一声,肉片正好打在她娘老子的脸上。财主婆气得要死,破口大骂道:“你这个小贱人,为娘的好意心疼你,给你吃好的,你却不识抬举,哼!看我怎么收拾你!”
“妈,对不起咯!”小姑子噜起嘴巴,撒起娇来。她奏近娘的耳朵说了几句耳语。原来小姑子一早就起了床,来偷看新嫂子做饭。她把黄连悄悄地放进了要炒的菜里。后来还看见三公主朝菜盆子打了喷嚏。财主婆听了,脸上的横肉气得一抖一抖的,眼珠子一瞪,桌子一推,“噼噼啪啪”一阵声响,碟碗杯羹打得满屋子都是。
三公主吓得战战兢兢,连忙蹲地捡拾餐具。财主婆操起一块大的竹板,朝三公主劈头盖脑地打过来。口里骂道:“你这个该死的贱货,快给我滚出去!”三公主边哭边望着丈夫,希望讨个情面。谁知他不但不阻止母亲,反而也拿起鞭子抽打她。三公主气得怒火中烧,眼泪汪汪,直往外跑。
秋天来了,凉风瑟瑟,冷雨凄凄,三姑赶着羊群上山,有气无力地甩着羊鞭子,想起远在东海的龙王父亲。心里在喊道:“父亲啊,你是否知道女儿在这里受尽了折磨和苦难?”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唱着《牧羊歌》:
正月放羊正月正,孤苦伶仃君山行;羊群咩咩头前走,奴在后面泣声声。
二月放羊是春分,百草抽芽发嫩荪;绵羊不吃东山草,要赶西坡苦奴身。
三月放羊是清明,休书摆上海龙宫;奴家本是龙王女,为何逼我配凡人?
四月放羊四月八,早放绵羊晚绩纱;日渐放羊三百只,晚绩麻纱八两八。
五月放羊是端阳,蚊虫跳蚤闹忙忙;轻轻把奴咬一口,犹如快刀刺肝肠。
六月放羊热烘烘,天上太阳晒死人;晒得绵羊无处躲,晒得奴家脸通红。
七月放羊七月七,丈夫催奴把麻绩;粗的绩得头丝大,细的绩得看不清。
八月放羊是中秋,丈夫打奴泪双流;秤杆打来犹小可,秤砣打奴血奔心。
九月放羊是重阳,可恨幺姑心不良;唆使公婆将奴打,血迹斑斑遍体伤。
十月放羊是立冬,门前吹起冷霜风;姑婆房中烤炭火,奴家打柴在山中。
11月放羊雪满天,夫盖棉被下垫毡;盖了几层还喊冷,奴家受苦雪地眠。
12月放羊又一年,洗手焚香禀告天;双膝跪在尘埃地,保佑奴家又一年。
三姑越想越悲痛,她来到后山,一位书生打扮的人与她不期而遇。那人眉清目秀,举止端庄。他见三公主泪水涟涟,上前探问道:“姑娘有何苦楚?”三公主答道:“不知公子尊姓大名,从何处来,要往何处?若是公子前往东海方向,请为奴家捎带书信一封如何?”
原来,这位书生就是太白金星派来看望三姑的仙童。三公主随即把卿家婆婆和小姑子虐待自己的实情对书生详细地说了一遍,千托付,万叮咛,请仙童亲自把口信带到龙王老子那里,好让龙王派人来火速搭救自己。
怕没有凭证,三公主顺手撕下一片罗裙,咬破手指,亲自给父亲写下一封血书。血书上写道:急急拜上海龙君,跪写血书禀父亲;女儿辞别来凡间,受尽苦楚诉真情。一是公婆心太狠,二是小姑毒良心;三是丈夫心更恶,牛头马脸克奴身。四是叔伯爹娘好,可惜红云驾天庭;一封家书写到此,交与相公带海门。再拜父亲来救我,女儿在此等佳音。
三公主把血书塞在为父亲做的寿鞋里面,托付相公一并带去,还把去龙宫的路径告诉了公子哥。公子辞别三公主,即刻向东边飘飞而去了。
送别书生,天色渐晚了,一路上下起小雨来。三公主赶着羊群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赶。泪水和着雨水从脸上流到口边,咸涩难耐,她不禁又唱起那自编的《收羊歌》来:
正月收羊是新春,收了羊群打转身。望见日头才落土,奴家怕进卿家门。
二月收羊百花开,丈夫无故骂起来。人人都有姐和妹,怎么把我当奴才!
三月收羊雨纷纷,泥深路滑实难行。既无蓑衣并斗笠,无情大雨满头淋。
四月收羊插田忙,夜间短来日间长。羊儿喜得吃饱草,苦了奴家饿肚肠。
五月收羊端午节,长工师傅把气歇。大时大节不许闲,公婆还说冒做得。
六月收羊三伏天,太阳晒得奴可怜。口干舌枯无茶饮,心里焖燥似油煎。
七月收羊立了秋,摸门进屋把羊收。公婆大骂回家早,拳打脚踢泪水流。
八月收羊是秋分,何年何月把冤申。叔伯爹娘心肠好,公婆面前帮说情。
九月收羊菊花黄,百草枯焦羊不尝。姑子骂我养瘦了,哪来此等懒婆娘!
十月收羊小阳春,奴家苦得不甘心。衣衫破烂风霜冷,遍身冻得紫里红。
11月收羊雪花飞,羊羔走散收不回。公婆安睡梦乡里,唯有奴家不得归。
12月收羊水结冰,百般苦楚数不清。修书拜托相公去,报与爹爹救奴身。
且说东海龙王,自从三公主触犯玉帝被贬罚人间受苦之后,时时刻刻都把三公主记在心里。这天只听得门外虾兵蟹将传报,说远方来人,还带有三公主的礼物与信札。龙王大喜,传旨进见。送信人见过龙王,献上三公主托带的信札礼物,考试资讯,述说了三公主在人间所受的痛苦和折磨。海龙王接过女儿送来的寿鞋一穿,只觉得鞋底下有针扎肉。揭开鞋垫一看,内有三公主血书一封,不觉老泪纵横,龙颜大怒道:“那家这么恶毒,胆敢如此这般折磨我的三公主,欺负到寡王头上来了!”。不由大声喝道:“虾兵蟹将们听旨啦!给我血洗卿家!”
“大王且慢”忽然听见有人进谏劝阻,龙王一看不是别人,乃老将龟将军也。龙王问道:“老将军有何高见?”
龟将军拱手回答道:“现在三公主尚在卿家,大王若动干戈,恐有误伤公主。依小人之见,不妨请大王先派一将跟随来人前去察看一遍,探明虚实,再计议惩罚措施。”
龙王认为言之有理,便派御弟青龙随送信人即日一同上路了。
卿家老婆子自从逼迫三公主到君山牧羊,又派女儿暗中盯梢。一天,小姑见来了两条汉子,一个是年轻的书生模样的人往君山去了,另一个武士打扮的角色,朝卿家方向去了。
小姑子急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家里,把刚才看到的事情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遍。老婆子听后大发雷霆:“这个贱婆娘还敢勾引汉子,这还了得!”老婆子一边吩咐家人去查问,看是不是三姑偷招的汉子,一边召集家里男工役女四处设卡阻止外人进入。可是几十号人查遍了九进大院落,七七四十九间大房子,就是不见外人的踪影。
卿家老婆子来到厨房查看,只见大水缸里水波荡漾,有两只牛角似的东西伸出水面,老婆子好生奇怪,上前一摸,只见角叉一拱,一条大青龙张牙舞爪地从大水缸里跃了出来,吓得老婆子“哎呀”一声,瘫倒在地。大青龙头一伸,尾一摆,一绺粗大的水柱破缸而出。接着,“轰隆”一声巨响,地裂天崩了……
原来,那水缸里的两只角杈就是东海龙王御弟——青龙王的两只弯角。当他查明卿家的罪恶之后,即刻惩罚罪人。接着又是一声巨响,除了三姑叔伯父母所在的君山和贫民百姓所在的赤山之外,整个卿家院落连同方圆八百里的平地,统统陷落下去,成为了烟波浩淼、深不可测的大湖泊,这就是今天的洞庭湖。
据说这天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是龙王为三公主报仇雪恨的日子——“龙抬头”的日子,也是洞庭湖形成的日子,所以自古以来,当地人民就把二月十二日定为龙的纪念日,也是洞庭湖的形成纪念日,此俗一直沿用至今。
洞庭湖的历史
史载,洞庭湖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与漭相通),本为华夏第一大淡水湖。当时的云梦泽横亘于湘鄂两省间,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故司马相如 《子虚赋》有“云梦者八九百里”之说。后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称之为洞庭湖。
历史早期的洞庭湖
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山海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称洞庭为平野。说明当时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洞庭湖地区还只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1957 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 楚怀王六年(前323 年)制“鄂君启节”,所述舟节西南水路铭文为“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资、沅、澧、油”。从舟节铭文水流交汇不及入湖来看,与《山海经》、《庄子》所载洞庭平原的自然景观也是一致的。
《水经》记载: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雋县西北,东入于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雋县西,北入于江”;湘水“又北过下雋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说明在君山西南的资、沅二水交汇处,有湖泊的存在。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即指此湖。只是由于那时这一夹在沅、资二水之间的湖泊水体很小,尚未为人所注意,因而《尚书》、《周礼》、《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未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泽薮之内。
东晋以后洞庭湖的逐渐扩展
东晋、南朝之际,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带,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为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
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已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扩展的这一巨大变化。他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云“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盛弘之在《荆州记》中,也作出相同的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为洞庭湖的通称。
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巴陵志》即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诗中描写:“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可见其湖面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
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有所扩展。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于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八九百里,龙阳(今汉寿)、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耳”。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其时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日趋萎缩中的洞庭湖
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洞庭湖具体位置
洞庭湖位于中国中亚热带的北缘,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为16~17℃;雨量充沛,年雨量为1400~1500毫米。根据鹿角水位站的统计,洞庭湖平均水位为25.57米(吴淞基面),但变差较大,年内最大水位变幅为13.61米(1962年),最小水位变幅为9.29米(1972年),绝对水位变幅达16.29米。
洞庭湖的文化
据考古发掘表明,我们的祖先在洞庭湖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并经历了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保留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史迹。澧县鸡公垱旧石器遗址、洞庭湖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华容车站山新石器遗址等,都是洞庭湖5000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佐证,是长江流城古文明的象征。
(一)澧县鸡公垱旧石器遗址及其文化遗存
1979年底,湖南澧县文物所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澧县鸡公垱旧石器遗址。为了探明鸡公垱旧石器出土的准确地层,其文化的内涵和基本面貌,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拨专款对其进行了发掘,获得了可喜的丰收。发掘和采集到的石片、刮削器、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旧石器200多件,这些成果说明,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洞庭湖区澧水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走出洞穴来到平原地区。考古工作者认为,鸡公垱地层属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距今约10万年。从而证实了10多万年业,洞庭湖区一直有人类栖息和活动。在长期以来旧石器考古报道和著作中,洞庭湖区属一空白地带,如今,这种“洞庭湖区上古代渺无人烟”的成见被彻底推翻。
(二)洞庭湖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在洞庭湖区的常德、安乡、澧县、临澧、石门、益阳、岳阳、华容等县,发现了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遗址都座落在土地肥美,利于种植,离洞庭湖近,而又可以免除水患的河谷阶地上。经过考古发掘的有汤家岗、三元宫、车轱山和王家岗等数处,就其文化内涵来说,大致经历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长江中游龙山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汤家岗遗址在安乡县城北26公里,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处有2米,是目前我省时代较早而且重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8年冬,清理了几个灰坑和12座墓葬,以及一处房屋建筑遗迹的局部。这里出土了较多的彩陶残片,在泥质红陶上摩光,施陶衣,然后绘黑彩。彩绘纹饰有平行条纹、草叶纹、漩涡纹等。在下层地层和墓葬中出土有白陶,它的质地细腻,颜色白净,器形基本上都是圈足盘类,腹部和圈往往戳印和模印变化多样的复杂图案及折曲纹、波浪纹。这些垂障纹等。有一件白陶盘底部饰有整齐的八角星形纹。这些花纹各单元之间布局均匀,无重叠、挪动、错位和缺环现象;在阴纹部分,有每厘米7个到8个密度的小方格地纹。因此,这很可能是采用了模印(或分段模印)的工艺。这是湖南省发现的模印工艺的最早实例。有一件白陶盘,主要装饰带有后代青铜器上的夔纹,共13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较短,似制模时因计算差错而采取的填补措施。这些原始的夔纹,线条规整光洁,类似浅浮雕,给人以浑厚的感觉,确是古代工艺的精品。在灰坑中,发现有一个雕塑的红陶猴头,面部和五官雕得分外细致,活现了猴子的形态,可见当时的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据考证,汤家岗遗址的出土物属较单纯的大溪文化的遗存,它的最下层为大溪文化早期遗物,估计距今有6500年左右的历史了。
三元宫新石器时代遗址:三元宫遗址在澧县城北16公里,洞庭湖沉积区——澧阳平原的闻北边缘,遗址范围约2万多平方米。1974年冬,湖南省博物馆主持了这里的正式发掘。大部分探方全是大溪文化地层。在遗址的西部边缘有氏族公共墓地,所清理的23座墓,时代从屈家岭文化早期到屈家岭文化晚期。这里湖南对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大面积发掘的第一次。
三元宫遗址出土的大溪文化遗物与江汉平原如长江三峡内同时期遗址基本接近。出土的陶器大多是泥质的粗泥红陶,表面打磨光亮后上红色陶衣,器内往往刷成光亮的黑色。器类多环底器、罐、瓮、釜、锅、器盖、器座等。其中一件红陶大锅,口径达68厘米,是原始社会居民共同生活的物证。遗址出土的彩陶片,多是红地上黑彩,花纹多漩涡纹。十分精致。锥点纹空心陶球,内藏小石子,摇动有声,似是儿童玩具。这种陶球,是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富有特色的物品。
由于时代久远,墓葬中除一座还保留下颔骨外,其余的骨架均荡然无存。随葬品多为黑色和灰色的泥质陶器。在屈家岭文化早期的墓葬中随葬品小型明器鼎、甑、直壁碗、簋形器、小口长颈壶等。在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墓葬中,多随葬双腹豆、盂、壶等。墓葬中随葬的石器,磨制精细,其中有一件扁平穿孔石铲,表面十分光滑。
华容车轱山新石器遗址:1982年至1983年冬,岳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省博物馆在东洞庭湖西岸华容县三封乡华家村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工作,开掘5m×5m探方18个,探沟2条,清理墓葬383座,出土文物数以千件。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在遗址发现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其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东部是制陶区,陶器型制多样,有鼎、釜、罐、簋、豆、碗、壶、杯、以及陶塑人、陶塑鸟等原始工艺品。这些出土陶器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彩陶与白陶艺术的装饰艺术更独具一格。
中部偏南是居住区,发现有房屋基础3座,为方形、长方形台式建筑;在大溪文化层的窖穴中发现有大米的炭化物遗存。
西南边沿为氏族公共墓地。这些墓葬密集重叠,方向基本一致,葬式基本相同,有成组的随葬物。在M16墓中出土成套的酒器,在女性墓中普遍有陶纺轮、颈佩玉璜、手戴玉镯、陶镯等,表明车轱山的先民们爱好装饰。男性墓中有石生产工具,石器多通体磨光的生产工具,器型有斧、锛、铲、凿、刀、镞、网坠等。这些随葬物中发现了刻划符号、记事图象和几何学、数学的概念。
车轱山遗址出土文物研究表明,自下而上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年代距今约6500-4000年。这些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对研究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原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与洞庭湖相关的诗词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美丽的洞庭湖作过热情的吟咏。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岳阳楼的视角(居高临下)对洞庭湖变化多端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至,脍炙人口。洞庭湖的气势雄伟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丽。即使是在阴晦沉霞的天气,也给人别致、谲秘的感觉,激起人们的游兴。碧波万顷的洞庭湖不愧为“天下第一水”。泛舟湖间,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游洞庭湖》 唐 张说
平湖晓望分,仙峤气氛氲。
鼓枻乘清渚,寻峰弄白云。
江寒天一色,日静水重纹。
树坐参猿啸,沙行入鹭群。
缘源斑筱密,罥径绿萝纷。
洞穴传虚应,枫林觉自熏。
双童有灵药,愿取献明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洞庭湖》  唐·宋之问
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
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
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
灵光晏海若,游气耿天吴。
张乐轩皇至,征苗夏禹徂。
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
野积九江润,山通五岳图。
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
独此临泛漾,浩将人代殊。
永言洗氛浊,卒岁为清娱。
要使功成退,徒劳越大夫。
《洞庭湖》 唐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过洞庭湖》 唐 裴说
浪高风力大,挂席亦言迟。
及到堪忧处,争如未济时。
鱼龙侵莫测,雷雨动须疑。
此际情无赖,何门寄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