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009-0862
广州
当前位置:主页 > 导考资料 > 面试资料 > 华南 > 广州 >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添加时间:2017-12-07
  
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三次到广州从事革命活动。 第一次是1923年6月,来穗出席中央“三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秘书。第二次是1924年1月,来穗参与中国共 产党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并出席国民党“一大”,当 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三次是1925年9月来穗, 10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持国民党政治委员 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第二年5月至9月,主持第六届农 民运动讲习所并亲任所长,为党培养了大批的农民运动的骨 干,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实践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革命口号,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民主、自由、 富强的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坐落在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 原址为明代建造的番禺学宫,又叫做孔庙。番禺学宫始建于 1370年。这座宏伟的古建筑从南到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 大成门、崇圣殿和两侧东西廊庑等组成。旧址纪念馆于1953 年建立,并由周恩来同志题写了 “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牌 匾,故人们常称这里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讲所”。1961年3月4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农民运动讲习所最初创办于1924年7月,是在共产党人 彭湃等人倡议下,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而开办的 培训农运干部的学校。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举办 了 6期,培养农运干部800多名。其中,毛泽东同志举办的是 第6期,即最后的一期。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彭湃、周恩 来、恽代英、李立三、阮啸仙等著名的共产党人担任教员。这 一期培训全国各地农民运动的骨干300余人。当时这里的学 习、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宫大成门左右两侧分别用杉 木板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东耳房是毛泽东的办公室 兼卧室,西耳房是图书室,大成殿是课堂,崇圣殿正间为膳 堂,东面为军事训练部,前院两庑和后院两廊均是学员宿舍。
1957年8月1日,经整修后的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正式对 外开放,全馆面积包括现广州图书馆馆址,约为2万平方米。 修复了当年的课室、膳堂、学员宿舍、教务部、值星室等。馆 内陈列着一至六届农讲所史料以及农讲所证章、学员笔记、 《农民问题丛刊》等珍贵文物。
农讲所是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而创办的。首期 由彭湃任主任,一、二期在越秀南路原“惠州会馆”举办。三 至五期在中山三路东皋大道1号(今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举 办。六期人数最多,故移至现址开办。
农讲所址的前身是番禺学宫,它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 道,是广东省著名的三大学宫。
番禺学宫在清代以前为番禺县县学和祭祀孔子的文庙,该 学宫当时是在北京路之东的承宣街,属番禺县管辖。明洪武三 年(1370年),由知县毛忠、训导李昕牵头兴建新的番禺学 宫。现在的学宫格局则形成于清乾隆十二年(17心年)。清道 光十五年学宫又重建。
原学宫阔三路、深五进。现在左路除尚存明伦堂、光霁堂 外,大部分建筑已毁坏。明伦、光霁二堂均为硬山顶的青砖石 脚木构建筑,光霁堂后墙上今还嵌有《番禺县新生印章章程碑 记》等6块碑刻。右路现仅存头门和部分石路。
大门直人的是中路。中路是整个番禺学宫的中轴线,呈南 北走向。现存中路建筑,沿着石砌甬道由南至北主要有照壁、
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尊经阁。
棂星门是一座六柱三门石牌坊式的建筑,雕有云龙饰纹, 门翼为红砂岩石砌的局墙。
泮池拱桥为单孔石拱桥,泮池为半圆形水池,明洪武十三 年(1380年)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桥长10 米,形态秀丽。
大成门以孔子集古代文化之大成的寓义取名,为单檐硬山 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七架梁分心用三柱。檐下施单翘 双下昂踩斗拱,屋顶用黄色琉璃瓦,正脊灰塑之上为石湾文如 壁造的二龙戏珠琉璃脊。
大成殿建在1.55米高的石台阶上,四周均砌以石栏,殿 前月台宽阔,殿面阔五间24. 7米,进深三间阔14.22米,高 12.62米。琉璃脊饰以二龙戏珠,灰脊有福、寿、花鸟纹样和 “光绪戊申”等字样。檐下为单翘双下昂七斗拱,额枋彩绘云 龙图样。
崇圣殿原名启圣殿,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现名,主祭 孔子五代先祖。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于地平台上。前有 月台,十九架用三柱并后墙承重,歇山顶,夔纹双鳌鱼火珠 脊,盖黄色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