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009-0862
广州
当前位置:主页 > 导考资料 > 面试资料 > 华南 > 广州 >
黄埔军校旧址导游词
添加时间:2017-12-07
  
众所周知,世界历史上四大军校是中国的黄埔军校、美国 的西点军校、日本的士官学校和英国的皇家军事学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曰 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曾为国共两 党培养出许多军事家和将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 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 和陈毅。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 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周恩来、陶铸、刘志丹和 左权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 业的著名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 数以百计。
长洲岛交通不便,离市区又远,且偏僻,为什么军校会选 中这个地方呢?是有个中原因的:第一,在本世纪20年代, 各路军阀独霸一方,滇桂军阀盘踞着广州市。当年孙中山选取 在远离市区的孤岛办军校,就是要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第 二,这个岛环境幽静,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与隔江相对 的鱼珠炮台、侧面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把守控制江 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第三,孙中山很熟悉长洲 岛,他曾多次来岛视察,知道岛上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仍在, 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许多人力和资金,为此,孙中 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 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 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 办校宗旨。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 7期,1930 年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军校大门
大门门匾上写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军校曾几次易名,其实都没有真正挂过 “黄埔军校”的门匾。只因多次改名,校址不变,都在黄埔长 洲岛上,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军校?因为他革命二十多年来,都没 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是1922年,
被他视作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想置他于死地,因 而十分悲痛。痛定思痛,他开始认识到,革命要成功,必须创 建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军官学校。
大门上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 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阎的手笔。谭延阎是清末进士,曾任清 末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成功后,曾任湖南省省长、第二军军 长、国民政府代理主席等职务。他能文能武,又擅长书法,与 于右任、张静江被誉为国民党“三大书法家”。1923年,毛泽 东同志在广州亲自拜访了他,希望他能协助孙中山创办军校,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因而军校校名由谭延阎题字是再恰当不 过的。
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卫兵每天轮 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
军校充满了浓烈的革命气氛,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和 对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 是“贪生怕死,勿人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它真实地表 达了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 力”这副对联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是他逝世后写上去的。数 十年后,校友们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并根据此联的精神,由 衷地道出他们的共同心声:“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 激励大家为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目标而 共同努力奋斗。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它原是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叶挺和邓演达青年时曾在此就读。黄埔军校创办后,总理、校长和各部的办公室、学生课堂、宿舍、饭堂 都设在这里。很可惜,这些建筑在1938年遭到日机的轰炸,荡然 无存。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面的大 力支持下,奋战98天,耗资二千多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孙中山 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重现昔日风貌。
校本部
军校的二门,原是清末陆军小学的大门,是典型的南方祠 堂式建筑。它和大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造风格。
校本部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 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 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 连通,四周有围墙。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
楼底层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用作礼堂,师生集会常常 在此举行。天井设有两座荷花池,每年花开季节,芳香飘逸。 课余时,不少同学在池边观赏荷花,畅叙友情。当年池水可直 通珠江,潮涨潮退,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等六部。其中政治部掌管全 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 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最初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因为他 们都没有把工作做好,党代表廖仲恺决定邀请周恩来担任这项 工作。从此,政治部面貌焕然一新,生气勃勃。设立党代表和 政治部是新型军官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毛泽东同志后来也曾 充分肯定军校的这种制度,他说:那时军队设立党代表、政治 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校面 目一新。1927年以后的红军,至今日的八路军,都是继承这 种制度而发展的。聂荣臻元帅当年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 工作。对面的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校长室和总理室设在楼上。校长室是蒋介石办公和休息的 地方,里面的摆设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 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 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 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他在陈赓的评语栏写上这样的评语: “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以带兵”。可见 他能细致观察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点。
隔壁是校长的中英文秘书室。秘书协助校长处理日常文 件,负责资料的译编等工作。中文秘书叫张家瑞,英文秘书叫王登云。
校本部还设有校长办公厅,由于蒋介石一般都在校长室办 公,因此可以说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党代表廖仲恺身兼 数职,他不是天天在校工作,他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 息。作为国民党元老的廖仲恺为军校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那时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宿粮 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军校筹款,经常委曲求全地亲自到军阀 杨希闵家中,坐在烟榻旁边,等他抽完大烟,签了字,领到经 费,到深夜才回家。军校遇到经费困难时,廖仲恺总是说:“大家放心,经费由我负责,你们只要把学生训练好就行了。” 他在军校声望很高,被誉称为“党军慈母”。
校本部中的校长会客厅有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 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 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军校师生立足黄埔,北 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蒋介 石的钟爱。
军校设有书报阅览室,是学生课余看书读报的地方,有时 也在这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教授部与政治部一样是重要的部门。最初,军事总教官是 何应钦。何应钦虽是总教官,但他对先进的教练方法并不熟 悉,有些东西只能边学边教。当时采用苏联红军的训练方法, 先要向苏联教官学习,学会了,然后给学生授课。他挺爱面子 的,常常关起门来演练。天气那么热,苏联顾问不解,把门窗 打开,何应钦跟着又关上了。噢,原来他怕被人看见,知道他 是个知识浅薄的人。教授部是个很重要的部门,负责制定教学 计划和成绩考核。主任是王柏龄,副主任是叶剑英。
军校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宿舍条件较差, 设施简单,学员每天5时起床,晚9时半关灯睡觉。宿舍内务 要求很严,如果内务做得不好,就要受到“禁足”的处罚。所 谓禁足,就是星期日不准进城。军校对学生要求严格,同时也 很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廖党代表经常到学生宿舍问寒问 暖,并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同学们谈心,问他们想不想家, 能否习惯等。
孙中山故居
步人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 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据说比中山纪念堂的那棵白兰树还要 高,被称之为“冠军树”。这棵树树型很有意思,在粗壮的树干上,分成两大枝,花繁叶茂。有些观众联想力十分丰富,触 7 景生情。他们说粗壮的树干,象征国共合作,中间两枝象征两 党分道扬镳。上层花繁叶茂,纵横交错,又像一位位老人握手 言和。是啊,历史上的恩恩怨怨总有一天会化解,“相逢一笑 泯恩仇”,民族要团结,祖国要统一,香港和澳门回归了,海 峡两岸也总有一天会统一的。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原为清 朝末年的海关楼,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1952 年维修时,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
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活动的图片展览”和 “军校校史陈列”。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的整 段历史。
孙中山纪念碑
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 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 “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 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 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擦。碑座正面刻有 “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 分开。据说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 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还有一种说法是,军 校在长洲岛办了 7期,在外地办了 5期,在大陆共办了 12期。
碑座的红色花纹,有人说是基督教花纹。之所以刻有基督 教的图案,据说是因为孙中山信仰基督教,孔祥熙、蒋介石和 宋氏家族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故饰上这种花纹是毫不奇 怪的。
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 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 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 的。梅屋庄吉和孙中山三十年交谊不渝,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事 业。当得知孙中山病逝后他十分悲痛,本来写些什么来纪念孙 中山先生的。后来他决定铸铜像来纪念,使人们一看到铜像就 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梅屋庄吉原想铸造七 尊铜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国,但他当时经营的生意不好,且已 经破产,身又患病,为了解决铸像经费,他抱病四处筹款,连 女儿准备结婚的储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 塑造的。最后由于经费不足,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竖 立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竖立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 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 6米, 重约2000斤。
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 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3月 12曰,孙中山在北平生命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 续地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七个字,来表达他心中 的理想。碑上刻的字是军校代校务何遂写的。何遂有三个儿 子,其中一个是现在黄埔同学会会长何世庸,另外两个儿子也 都在政府任重要职务。有的人说,何代校务一家,父亲是国民 党员,三个儿子是共产党员,这是典型的国共合作,合作也是 非常愉快的。
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 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阙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 江流不废,终古朝宗。”这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 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
西面刻有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广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1927年国民党定都 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民国时期,每逢 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首歌,背诵总理的遗嘱。
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 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东征烈士墓园
东征烈士墓位于珠江之滨,烈士墓右前方有一座凯旋门式 的纪念坊,坊额有蒋介石题写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
“东征史迹陈列室”建于1991年,室内详细展示了军校师 生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的光辉业绩Q
整座东征烈士墓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 静。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它的造型与广州黄花岗七 十二烈士墓的非常相似,故有“小黄花岗”之称。
墓中长眠着516名烈士,他们都是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牺 牲的。其中墓里埋葬着一位团长,这就是著名的刘尧宸烈士。
第二次东征时,他率领40多名奋勇队员冲锋陷阵,不幸中弹, 英勇牺牲。为了表彰刘尧宸的功勋,他被追赠为陆军中将,发 一等抚恤金五千元,并将骸骨运回这里,埋在墓的中央。
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这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 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落款张仁杰。张仁杰 即张静江,他是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 大书法家之一。坊内有四块碑,其中《国民革命军官学校东征 阵亡将士题名碑》,仅刻上238位烈士的英名,不及在这里埋 葬烈士的半数。原因是此碑刻于1928年,那时国共两党已经 分裂,蒋介石掌权,许多共产党员烈士的事迹也就无情地被抹 煞了。
纪功坊的后面是人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墓园里一座独 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人, 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作战勇敢,东征时牺牲于淡水,据说因他 是学校牺牲的第一人,故为他单独造墓,独享殊荣。
东征烈士墓园还有一座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 伐牺牲的烈士而建,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字。正面刻:“国 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东面刻 “捐躯救国”,西面刻“为民牺牲”。碑座的东、西、北三面还 刻有在北伐中阵亡的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名。
在300多位烈士英名中,有许多北伐时的骁将,如在攻打 武昌战役中壮烈牺牲的一期学生、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烈 士;黄埔第三期高材生、连长吴通烈士;还有朝鲜人杨宁烈 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