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009-0862
导游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考试测试 > 导游资讯 >
新导游该如何讲解导游词
添加时间:2019-07-16
  
        在刚开始讲解导游词的时候小伙伴们可能会遇到容易紧张、语速过快、语言不够口语化这样的问题,你是否也会进入这样的误区?
 
 
认为辞藻华丽是语言美的表现
 
 
        导游语言是一种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这就是说,在导游词创作中要注意多用口语词汇和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词汇。要避免难懂的、冗长的书面语词汇和音节拗口的词汇,减少刻意的主观煽情;减少华丽的书面文学辞藻的堆砌,以便讲起来顺口,听起来轻松。强调导游口语化,不意味着忽视语言的规范化,编写导游词必须注意语言的品位。辞藻华丽是导游词的致命缺陷,也是导游机械讲解的重要原因。
 
 
        比如在介绍山东千佛山公园概况时,有位导游是这样讲的:“千佛山山脉来自岱麓,它翠峰连绵,树木蓊郁,松柏满谷,楼台高耸,殿宇错落,为济南天然屏障。”这段讲解由于玩弄美丽辞藻,过多使用书面语言而让人感到不自然,不能给游客以生动易懂的感觉,无法实现导游讲解的目的。如果修改为通俗、生动的口头语言效果就好得多了:千佛山属于泰山的余脉,海拔258米。你看它东西横列,翠峰连绵,盘亘于济南市区的南面,被人形象地称为泉城的“南部屏风”。清朝著名文学家刘鹗在他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就有一段描述千佛山的话,他说从大明湖向南望千佛山,“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形容得非常贴切。
 
 
以传说、故事讲解代替景点讲
 
 
        不少导游在讲解景点时,史实一带而过,但说起一些迷信鬼怪故事时,却立刻眉飞色舞。最常见的做法便是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附会成历史上的名人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例如某处溶洞是神仙的洞府,洞内仙云密布,还有一座座亭台楼阁,是神仙们常游玩的地方,下方哪里是牛魔王的洞府,哪块石头是孙悟空;也有的是先给某风景冠上一个民间故事,然后到了此处风景的某个角度,开始诱导游客想象此处形状像是某种事物,例如动物、人像、器物;当然,编造民俗传说的做法也比比皆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每处风景区的故事都大同小异,深厚的人文被猎奇与庸俗玷污。
 
 
        关注细节、讲述故事,这在景点讲解中仍然值得提倡,但它首先必须符合历史真实,其次要紧紧围绕着“景”来说“事”。传说、故事只能作为一种衬托,佐料永远代替不了大餐。旅游作家罗昭伦评价说:“无论是借戏说历史朝自己身上贴金,还是靠胡编民俗给景区历史添料,本质上都是脱离实际、不负责任的瞎发挥:它不是离地三尺自吹,便是装神弄鬼谄媚。”
 
 
 
 
以口才代替文化解读
 
 
        解读文化永远是导游人员讲解的主题,用口彩取得游客廉价的心理平衡是肤浅的表现。导游服务是传播文化的,是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导游的讲解和与游客的日常交谈,甚至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游客,对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文明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目前,旅游市场本身正在经历由初级阶段向高端化、优质化方向的升级换代,游客们听腻了粗制滥造的大路货,他们正在对景点讲解提出新的要求。拿胡编乱造的口才讨好游客,远不及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更能深入人心,因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知识与思想齐飞的心灵之旅。旅游小天地,山水大文章。一个导游员的最高境界,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游客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